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2月6期   作者:梁玉莹
[导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有利于档案的统筹管理和利用。为社会保障人社电子档案管理,应该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作为出发点,不断提升整个工作部门的工作效率。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引言
         电子档案信息是指利用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建立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信息集合。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电子档案信息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保管、传输、利用的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较传统介质档案相比,其面临的安全风险更为复杂和严峻。因此,及时把握电子档案信息的特点、识别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对保护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电子档案管理的意义及原则
         1.1电子档案管理的意义
         1.1.1电子档案信息传输广域性
         电子档案信息主要存储于磁盘、光盘、云盘等介质,通过现代专业电子设备信息的实现“读写”。磁盘和光盘的存储量巨大,5寸光盘大约可以存储1万~2万A4幅面图像文件,相当于700兆的数据信息量。已经面世的蓝光光盘的数据信息存储容量可达35倍同样大小的光盘信息存储容量,相当于25GB数据信息。传统意义上百平方米空间的纸质档案的信息,可以压缩至1~2张光盘中,电子档案信息存储更加密集。
         1.1.2电子档案管理的意义
         基于管理工作内容来说,主要涉及档案收集和保管以及统计。新时期,此项工作和社会各个层次人力资源合理化统筹管理的关系更加紧密,影响着社会群众失去劳动力后的生活保障,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不断优化个人档案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了解不同人才信息,优化人才结构体系,增加市场竞争力,促使社会各个行业领域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电子档案管理的原则
         遵循可靠性和规范性原则。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收集、归档、使用等环节都必须确保真实性;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进行,在信息共享使用过程中,要统一规范要求,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
2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现状
         2.1档案利用率低下
         目前来说,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为档案资源利用率低下。究其原因,时空限制较大,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高效落实。例如,档案涉及的文件很多,使用者调取某个文件时,需要随同调取其他合并文件,极易造成信息泄露,保密性较差。对于此情况,需要加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推动人社局的持续化发展。
         2.2传统人社档案管理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查询利用需求
         人社档案是智慧人社对于医保、养老、就业、医疗等业务进行大数据分析评估与预测的数据来源。传统的人社档案管理存在纸质档案分散保管,手工整理效率低下、整理不规范的问题,无法将信息储量丰富的人社档案变为“信息财富”。
3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3.1公共服务、数据中心平台的构建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数据平台是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数据完整的关键介质。在具体工作中,要想保证数据统一、真实,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

比如,公安、民政等部门发挥自身职能,及时更新、共享数据,实现信息的统一化,增强平台的防护能力、承载能力。为保证平台服务的便捷性,还要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全面的解答公众困惑,扩展业务范围,切实做到公共服务、数据中心相统一。
         3.2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前端控制与收集
         人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要与人社业务系统进行衔接,对人社电子档案实施前端控制,根据人社业务的需要对人社档案形成格式、内容结构等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将统一的档案标准规范和业务操作流程固化在人社业务经办系统中。在人社业务经办过程中实时产生的电子档案,可以实现实时归档,同步更新于统一的人社档案数据库中,摆脱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定期归档的弊端,可以使人社档案信息更快地实现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区的流通和共享,通过人社数据的快速流动与共享,可以减少大量档案数据的重复录入与收集,不仅可以节省数据存储空间,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经办效率。
         3.3社保资源网和就业信息网的联系的建立
         分析我国国情,发现就业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基于此,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分析和调查就业问题,建立就业信息网,拉近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间的距离,帮助就业人员更快地找到工作。同时,和社保资源网建立联系,便于就业人员全面了解社保政策和用人单位,知晓社保制度的不足,并结合相关情况,制定完善的社保制度。应注意,网站建设时要保障安全性,设置信息的查看权限,以免信息丢失侵犯权益。
         3.4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源投入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从而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全面提高自身的管理工作效率。首先,政府社会保障局应加强与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从而明确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急切诉求,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引进,为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其次,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应提升自身的危机意识,不断强化自身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掌控程度,从而保证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深化应用。
         3.5掌握科学的电子档案信息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电子档案信息风险特点,利用科学的控制策略,切实做好电子档案信息风险控制。第一是要精准识别。根据电子档案信息风险的类型、特点、发生环节,通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等分析研判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环节。第二是做好风险转移。例如,采用脱机转移或联机载体转移等形式,将电子档案信息存储载体部分风险转移至其他载体,如电子档案信息“双备份”等。第三是及时分散风险。就是将电子档案信息难以避免的风险进行分散,防止因重要电子档案信息存储过于集中,某一载体毁损而导致全部信息丢失的情况发生。第四是加大风险补救。针对业已出现的电子档案风险,在风险已经影响到了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紧急情况下,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子档案信息风险补救,进一步抑制风险扩大或蔓延,变被动处置为主动而为,通过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最大限度地补救电子档案信息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社业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人社各业务、各机构、各部门提供了统一业务入口、统一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人社数据的大集中、大融合,通过各个系统信息的协同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可以大大加快业务办理效率,减少大量繁琐手续与无用证明,从而提升群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郎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J].区域治理,2019(50):89-91.
[2]娄秀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与认识[J].管理观察,2019(27):66-67.
[3]刘夫海.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9(16):125+135.
[4]亢文静.电子档案管理问题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8(24):184.
[5]赵轶群.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潜在问题及措施建议[J].才智,2018(35):195-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