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墙施工工艺的技术应用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2月6期   作者:宋坤
[导读] 以防撞墙施工工艺技术研究,结构项目的实际情况
         摘要:以防撞墙施工工艺技术研究,结构项目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防撞墙的测量、路缘石安装、钢筋制作加工、花岗岩贴面石的安装、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养生等方面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到实际施工中,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防撞墙施工质量。
         关键词:防撞墙;施工工艺;技术应用
         导言:防撞墙作为当前桥上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安全基础设施,在施工中,应该要保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符合安全标准,在线型测量、路缘石安装、钢筋加工制作、混凝土浇筑等都要保证质量。为了可以全面提升防撞墙工程的质量,本文通过项目实际施工,合理配置水泥砂石水的比例,使得混凝土搅拌质量达到了浇筑要求。对混凝土分层分段对砼进行浇捣,在阴坡或倒角部位,分层厚度宜适当减小。通过对项目三岔子2号中桥防撞墙施工工艺得技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为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铁岭至本溪段项目路基工程施工第二合同段,里程桩号为K271+500~K286+650,本合同段存在一处断链即K278+700=K278+652,路线增长75米,路线全长15.225km。本合同段共有大中桥12座,设计三种规格防撞墙,SA级防撞墙共1908米、SB级防撞墙共1760米,SS级防撞墙共168米。
         二、线形外观
         2.1平面线形
         当前高等级公路平面控制主要是极坐标控制,平面控制网的复测一般包括基线的复测、角度复测、成果的计算对比等,在桥梁施工前都必须按规范要求对控制网进行复测,通常情况下一座桥梁施工所用的导线控制点宜从头贯穿到尾,期间应定期进行变形位移观测,这就要求导线点一定要埋设牢固。一般要求导线至少每半年复测一次,由于测设误差影响导致坐标调整,这是正常现象,假如通过变形位移观测未发现变动,则控制点坐标不宜改动。
         直线防撞墙的放线应以直线两端定位桩控制,架仪器于定位桩穿直线,以确保直线线形,而若采用坐标放样,因误差影响,所放样桥轴线点可能会下在同一直线上。曲线桥防撞墙的施工放样应根据平曲线半径的大小进行加密放样,一般半径小于500时,加密点宜1-2米测设一点,假如半径较大,则加密桩距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5米。单向道每断面的线形控制放样点宜最少两点,有中央分隔带的桥梁每断面不得少于4点,左、右幅各2点,这样就比较有利于线形控制。这种精度较高的测量放样宜选择阴天无风的时候进行,尽量避开不利的观测条件,晴天打伞,防止仪器暴晒,使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减小到最小,引起这种误差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气压、阳光等气象条件,其变化很复杂,阳光直射与气温变化使仪器变形,气泡不稳定,风会使仪器晃动,目标摇摆,地热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会使目标成像跳动,视线跨越水面,或建筑物旁会发生折光都会影响测量精度,由于温度和气压对测距影响较大,观测时应配备气压表和温度计来调整仪器大气改正值,另外,观测时测站到后视点距离一般应大于两倍的测站到测点的距离。
         在完成第一次放样后应进行第二次复测,若两次放样结果误差较小,则可选择其中一次的结果为最终放样结果,若两次放样偏差较大,须进行复测,选取较接近的两次放样中的一次成果作用建立的三角控制网进行复核,若达到规范容许要求,可作为最终成果来控制防撞墙线型。
         2.2纵面线形
         纵面线形控制的好坏也直接影响防撞墙的线形外观,假如纵面线形不光滑,存在明显的拐点或折线,从视觉角度来说,易造成平面线形存在折线的假象。影响纵面线形的主要因素是水准测量的精度。
         桥梁上部水准控制点易设在不易变形沉降的地方,如桥梁两头的桥台,将设于桥梁两头的桥台的水准点作为全桥的基本控制点,其他加密水准点由此两点加设,这两点之间应进行多次复核测量,尽量避免两点之间进行高差改正,水准仪应进行定期校验。
         完成水准控制点的布设后,可测量防撞墙底部内外侧处的标高,与设计标高作对比,根据高差值和桥梁纵坡选取一个合理的高差计算出模板底座的高程,模板底座使用的砂浆标号宜高,以防受模板重力破碎,宽度8-10cm为宜,厚度不应太小,砂浆底座的标高应控制准确,现场直接测量抹设。
         三、路缘石施工
         3.1首先按照设计图纸用全站仪进行施工定位,在施工段每隔 5m 测一点防撞墙底标高,用以调整立模高度,确定路缘石内外侧位置,弹上墨线;用水准仪测量桥面,定出高程;在模板安装后需认真对模板顶标高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模板调整,确保标高及线型满足要求,每点标高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施工中严格控制标高和线型,做到线型顺适、顶面平齐。
         3.2花岗岩砌筑采用M7.5的水泥砂浆,砂子过筛处理,坐浆砌筑。
         3.3砂浆要饱满,砌缝均匀一致,线性流畅 (注意预留内部下边拉杆孔),在砂浆砌筑完成达到强度后,要把散落的砂浆清除干净。
         四、钢筋及其加工工艺
         钢筋的质量、规格、型号、数量、位置等必须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施工。


         4.1 钢筋的质量要求
         4.1.1进场钢筋必须有出场合格证、检测报告及标牌等,外观要无鳞片,无分层,无裂缝,无轧制时的伤痕,浮皮、铁锈、油污应清除。
         4.1.2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的机械性能(屈服强度、抗拉极限强度、伸长 率,以及其冷弯性能和抗冲击韧性)进行检验。不符合要求禁止使用。
         4.1.3钢筋应按不同等级、牌号、炉号、直径、长度分别挂牌堆放, 下面垫上枕木,离地不小于30cm,其上应用防水材料遮盖,并避免钢筋存放期过长。
         4.2钢筋加工与安装
         4.2.1钢筋表面如有油污或铁锈要清去,按设计尺寸在钢筋加工棚下料,用弯曲机弯曲成型,弯心要符合规范要求,将各成型钢筋加工好运至现场后,现场技术员在现场进行认真检查,检查桥面预埋钢筋,有超出边线的,及时进行调整、复位,使其有足够的保护层。
         4.2.2钢筋接头搭接长度35d(d为钢筋直径),接头区段错开的距离,不应少于30d,也不应小于500mm。焊接接头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应小于10d。在搭接接头搭接长度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要错开,绑扎要牢固。
         4.2.3 N2、N3、N4、N5、N6、N2X、N3X、N4X、N5X、N6X号筋采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不小于5d,其余钢筋采用绑扎,使用焊条种类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焊缝要饱满,不得出现夹杂气孔现象。
         4.2.4为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用特制混凝土垫块支垫,通过在试验段防撞墙试验,仪器测定数据保护层符合设计要求。具体是在每一根N2钢筋上绑扎混凝土垫块,SS级、SA级防撞墙设计保护层为28mm,采用25mm垫块支垫。SB级防撞墙设计保护层为32mm,采用30mm垫块在间距1m布置。
         五、花岗岩贴面安装
         5.1花岗岩符合设计规定的类别和尺寸要求,石质应均匀洁净、无裂纹,
         5.2花岗岩镶面石下面采用坐浆砌筑,内侧采用与N3焊接的 φ12钢筋进行支顶,间距为30cm,外侧采用上下两层木方与通过镶面石两侧缝隙的镀锌铁线加固。上层木方顶要平顺并用密封胶条粘结,以备防撞墙内侧模板支立。
         六、模板的安装及加固
         6.1立模前要仔细检查断面尺寸和桥梁宽度等指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要清除杂物,梁板上的浮浆用水冲洗干净。
         6.2模板采用组合式整体钢模板,内侧花岗岩镶面石以上采用长2米定型模板,外侧采用2米定型模板;模板接头及模板与木方采用密封胶条密封,模板与梁板接缝采用砂浆封堵,防止漏浆;采用脚手架加固,加固间距为2m, 在防撞墙花岗岩和路缘石缝隙处(勾缝既能遮盖)采用φ12钢筋进行固定,这样避免在防撞墙上出现孔洞,影响外观质量;采用紧线器进行校正,保证模型的顺直、垂直度及牢固性。
         七、混凝土浇筑及养生
         7.1砼的搅拌必须做到计量准确,搅拌均匀,坍落度稳定,避免出现离析或泌水等非均质现象。
         7.2分层分段对砼进行浇捣,应从一端开始,呈倾斜层全断面向另一端推进,每一段的长度2-4m为宜,每层浇筑的厚度不宜超过30㎝,在阴坡或倒角部位,分层厚度宜适当减小。
         7.3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的插入位置应离模板拼缝稍远,以防振裂拼缝上密封胶带造成漏浆。若砼已无显著沉落,不冒气泡,呈平坦泛浆,则振捣适宜,振捣棒的移动间距一般按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控制,一般25cm 左右,防止漏振或者过振,避免蜂窝、麻面等外观缺陷。
         7.4混凝土浇筑到顶面后,必须把多余的浮浆清除,先大致收平待混凝土略收缩初凝前进行压实、抹平、收光。
         7.5防撞墙侧模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根据气温情况合理确定拆模时间,严禁出现粘模、掉角及碰损护栏,模板的拆除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砼拆模后应及时养 生,采用砼表面用土工布覆盖并洒水养护的方式,养护时间不少于 7 天,在养护期内严禁车辆通行。
         结束语
         通过对三岔子2号中桥防撞墙的施工实践,花岗岩贴面与混凝土一次性进行浇筑,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及密实性,增强了冬季抗除雪剂盐腐蚀及冻胀的影响,外观更加光洁、平整、流畅。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盛晓华,公路桥梁桥面铺装及防撞墙施工工艺的研究[J],福建建筑,2010(05)。
         [2]韦文渊,公路桥梁施工中的桥面铺装及防撞墙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6(8):101,103 。
         [3]孙晓伟,高架桥防撞墙的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施工。2015,37(3):263-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