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工程中边坡稳定及滑坡治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2月6期   作者:邱跃芝
[导读]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成为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摘要: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成为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某些地质灾害。频繁的地质灾害会造成建筑边坡结构变得非常脆弱,尤其是在某些山区边坡稳定问题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本文以某工程为例阐述边坡稳定方面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滑坡治理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滑坡治理;
         某滑坡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中,其中的一个防治分项工程属于危岩带治理滑坡体下侧约30m位置的岩质边坡,此滑坡主要是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岩体存在不同组外倾结构面并且存在竖向节理发育情况,若是实施公路开挖就会影响到崖危岩带的稳定性,非常容易引发崩塌问题。
         1 地质灾害工程中边坡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1.1主观(人为活动)方面的影响
         人们的各种活动是引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快速发展,铁路以及公路工程已经延伸到山区,在这些地区施工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坡以及坡脚开挖的不够科学合理,就非常容易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除此之外,不合适的开挖爆破也会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开挖放炮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大的震动,如果此种方式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就会引发岩体出现错动以及裂缝等问题,从而使得岩体稳定性有所下降。
         1.2降雨的影响
         在降雨量较大的区域和时间段,会在山体的表面渗入非常多的雨水,会造成坡体内部含水量快速增加,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土体重量。除此之外,滑坡区域若是长时间受到雨水的侵蚀就会造成土壤的软化,会逐渐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同时,山体周边地下水的改变会造成静动水压的变化,从而对于山体滑坡带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山体滑坡的问题。另外,地下水也会对山体滑坡造成影响,泥质岩层或者软弱岩层也容易产生泥化以及软化问题,若是孔隙水压有较大增加会造成动水压力以及浮力,从而引发岩石抗剪强度的下降而形成软弱面。
         1.3地震等灾害对于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一旦边坡岩体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作用而超出其稳定性极限就会发生松动。区域性的震动问题非常容易引发岩体的松动,从而造成岩体结构抵抗力较大程度降低,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岩体结构出现断裂问题,从而造成滑坡。尤其是在较为强烈的震动情况下,岩体结构会受到更大的破坏,产生滑坡的可能性更大。
         1.4岩土以及岩体结构特征的影响
         第一,岩土性质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边坡中存在非常多的亲水矿物以及黏土矿物,不但存在滑石片岩、黏土、泥灰岩等层状结构岩石,同时也存在着具有泥质填充物类型的破碎岩石。一旦这些岩石受到侵蚀就会造成边坡稳定性下降,进而引发滑坡问题;
         第二,岩体结构层面会直接影响到岩石的完整性,绝大多数滑坡都和岩石完整性直接相关,一旦岩体完整性不足就会引发抗剪强度下降,岩体会出现相应孔隙,从而造成岩体整体抵抗力较弱而引发滑坡问题。
         2 滑坡治理的相应措施
         2.1滑坡治理基本措施
         2.1.1 对于山体滑坡区域实施精准的检测
         某一区域会出现山体滑坡就说明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气候情况、外部活动情况等影响因素非常活跃,影响力度较大,所以非常容易引发多次的滑坡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强该区域相关特征的勘察检测,明确具体影响因素。一方面要对滑坡现场情况进行详尽勘察,要能够确定出滑坡所在区域的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准确判定出可能再次发生滑坡的区域。在进行山体滑坡区域检测过程中,要对所在区域实施宏观检测,要通过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对应的检测仪器以及工具设备对地表裂缝实施监测。
         2.1.2 设置相应的挡土墙进行支挡
         挡土墙是治理灾害滑坡问题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措施之一,正常情况下都是通过石块、片石以及条石等材料进行挡土墙设置。按照所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将挡土墙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块石挡土墙、混凝土抗滑挡土墙、浆砌抗滑挡土墙、钢筋石笼抗滑挡土墙等等,其中块石挡土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此种挡土墙常常会建设在坡体边缘区域,能够有效避免山体滑坡问题。

在挡土墙设计过程中常常将滑坡推力大小当作参考以及根据,通过有效、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山体滑坡问题的出现。
         2.1.3 通过排水沟渠等进行有效排水
         岩体中存在的水分是影响边坡稳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充分结合区域地形设置排水沟渠,从而降低山体内部岩土含水量,有效降低土壤的重量,保证上体岩土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进行排水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设置合适的排水方向和截面尺寸,要基于山体设计情况确定排水沟指标。一般情况下排水沟的深度控制在0.5m左右,宽度为0.4m左右,坡度控制在1:3。可以将排水沟设置为树枝形状,能够提升水的吸收量。如果山体地下水量较大,那么可以建设盲沟来排出山体岩层内地下水,保证山体结构稳定性。
         2.1.4 建设减压脚来治理滑坡
         绝大多数山体滑坡都是因为坡体抗滑力降低而造成的,这就需要建设减压脚来治理滑坡。减压脚措施就是指在坡体驱滑段削减出相应的土石,之后将削减出的土石填压在坡体的阻滑段区域。此种方式能够将坡体下滑力下降(确保其<坡体抗滑力),能够有效防止山体之间发生滑坡问题。对于开挖土方的量,要根据滑坡脚的具体稳定性进行深入确定。
         2.2案例工程滑坡治理分析
         2.2.1 崩塌体削方处理
         该工程的危岩带斜坡相对较陡,稳定性相对较差,同时存在着较为零碎的危岩体,所以为了能够降低施工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影响,可以借助挖掘机等设备实施坡体的破碎削方处理。在削方过程中需要按照从上到下、分层开挖的方式来进行,要采取逐级递减的方式进行削方,确保每一层进行准确的开挖控制(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m~3.5m范围),需要留有4m~5m的工作面。要加强纵向放坡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坡长方向间隔15m~20m设置一级台阶,同时要设置有1.5m宽的马道。在开挖时要按照1:1.15的比例实施动态坡放坡,要将总体坡率设定在1:0.4~1:0.75的范围。如果所切坡面岩石整体性相对较差,那么一定要设置主动防护网来确保良好的支护;如果岩石相对较硬,就需要通过微差控制的方式实施爆破,避免出现边坡性爆破的情况,之后通过相应设备实施削方处理。
         2.2.2 危岩带主动防护网的支护
         首先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准确的防护网型号,该案例工程要采用SNS柔性防护网,并且要将防护面积设定在1600㎡。在进行防护网支护过程中要按照如下流程来实施:
         第一,要将锚杆孔设置在较为低洼的区域,要充分参照具体情况实施固定锚杆增补(增补锚杆长度为3m),同时要确保锚杆孔和岩面的垂直性;
         第二,实施放线测量,以此来确定好锚杆的位置,同时要在每个孔位位置凿出凹坑,正常情况下凹坑的口径设定为20cm,深度要超出锚杆外露环套长度(深度为20cm);
         第三,要严格遵照设计深度实施锚杆孔钻凿,同时做好清孔处理,要确保锚杆孔孔径≥φ45,同时确保孔深超出设计锚杆长度5cm之上;
         第四,完成锚杆孔钻凿后要对孔实施注浆处理,同时向其中插入锚杆,通过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实施浇筑(水泥浆液配比控制在1:1),保证浆液的饱满性,同时要加强注浆体养护,要保证养护时间在3天之上,然后实施后续工序施工;
         3 结语
         本文以某滑坡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影响边坡稳定的相应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坡治理的基本措施,同时针对案例工程情况采取了具体的治理措施。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边坡稳定性控制、滑坡治理提供相应参考和帮助,对于推动工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对策——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恩子坪2#滑坡体治理工程[J].住宅与房地产,2019(11):15-17.
         [2]董世文.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9(09):18-19.
         [3]刘乾.分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9(09):88-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