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医疗保障服务中心 山东省 25500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医保改革在不断的完善,医疗保障是应对重大疫情最后一道“防火线”,在防治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部门联动、完善制度保障、提升信息化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提升;医保治理能力;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引言
在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清,相互之间既缺位又越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大力推行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1明晰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
我国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但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地解决卫生公平性问题。为了减少区域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健康差异,需要构建一个从社会、经济到个人行为的整体政策架构。公共卫生政策恰恰迎合了这一架构的基本要求,对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水平、缩小人群之间的健康差异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60岁以上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超过 10%,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这要求政策的设计也要超前考虑老龄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疾病谱的变化等,明确公共卫生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人为重点,优先保证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2构建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对其因患病、受伤、生育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健的制度。1)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现实证明,在现阶段,中国尚不具备构建统一模式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条件。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存在医疗保障的保障形式和保障水平的差异。因此在制度设计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因人制宜,通过多元化方式向农民提供卫生保障。(1)采用健康储蓄和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在乡村工业化程度高、居民普遍属于最高收入组的县城内,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建立家庭健康储蓄帐户。从可行性来看,储蓄制很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农民中有很高的认同度。从经济上来看,大多数农民还是有能力、有意愿进行健康储蓄的。与此同时,政府方面要强化社会保障职能,对卫生事业的支持也应倾向于补偿供方转向补偿需方,让市场机制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2)加大商业医疗保险的力度。在经济比较富裕的局部地区,可以引进商业医疗保险,将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社区的保障体系将从二元化形式的保障体系向多层次城乡一体化的方向演进,保障程度和内容也将由低水平单一化向高水平多样化发展,从而完善保障体系。2)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卫生防疫体系 在贫困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贫困人口由于缺乏筹资能力,推行医疗保险仍然存在种种限制条件,政府应当对这些地区和人口实施医疗救助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健康保障最基本的选择,也是政府在健康保障问题上可以退守的最后底线。防疫是“纯福利事业”,防疫分为“计划内免疫”和“计划外免疫”两种,“计划外免疫”是根据当地流行病特点所进行的免疫,包括注射乙脑、流脑疫苗等;而“计划内免疫”是指政府规定的 7 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乙脑疫苗及糖丸的注射或分发。同时,要求防疫人员经常深入调查疫情和宣传卫生知识。此外,要加强对诸如结核病、乙肝、性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3逐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法律体系
公共卫生事业的法律基础是公共卫生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公共卫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自身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
多学科的交互现象使得各方对公共卫生的理解有所模糊,应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实现其目标是明确公共卫生内涵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已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规,但都没能准确的把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法律上的明确定位。卫生行政部门应协同其它部委联合制订公共卫生法,进一步履行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规范公共卫生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相关的法律规范。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应加紧制定《国家紧急状态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给予政府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的权力也赋予公民行使行政救济的权利。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略储备基金
基金是全民医保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的影响,近年来,我省医保基金并不宽裕。应对重大疫情,医保基金也不堪重负。建议在总结医保扶贫政策经验和此次应对重大疫情的经验基础上,及时完善医保筹资机制,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略储备基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设”“要统筹基本医疗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建议优化医保筹资结构,改革个人账户,取消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扩大筹资渠道,充实医保统筹基金。同时,建议从历年我省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中划出一定比例,加上财政同比例配套基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略储备基金,以专门用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疗救治资金,以制度化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先收治、后结算”机制顺利实施。
5强化医药服务供应保障
2015 年以来,国家坚定推进药物价格市场化逐步形成,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建议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国家带量招采,同时积极完善省级药品招采平台。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二是建立药物市场价格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施医药价格指数监测与披露机制,运行大数据、成本调查等多种方式,规范引导药品市场价格。三是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动态完善医保“三目录”,建立全省统一的医保用药范围动态调整机制。在多元化的药物价格市场化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分类分层管理的医保支付标准。
6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医保支付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机制。建议及早准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主,按床日、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协同发展的多元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
7构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
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虽是两种具有经济特性差异明显、经济规律完全不同的医疗产品,但事实上,它们之间还是有较多的联系。随着“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确立与医学目的的变革使得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不再是裂痕加大,反而需要协调发展:由救死扶伤及死亡转为促进健康、预防早死、提高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曾表明:人类迈入 21世纪的医学不能再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以人类的健康及行为为主要研究重点。
结语
目前我国卫生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仍存有问题,为规避这些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提高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机构需从实际出发,以居民健康水平为工作先导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策略,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吉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模式探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年第6期.
[2]伏绍宏、牛忠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利益与私权冲突法律平衡的路径选择》,《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