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的救治体会

发表时间:2020/6/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期   作者:于震峰 刘春辉 刘佳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年烧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
        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年烧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2014年9月-2019年4月,笔者单位共参与抢救11例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岁至83岁,平均72岁。烧伤面积16%-83%,Ⅲ度面积 14%-45%。。手术治疗3例,治愈4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其临床特点如下。
        1.年龄大于65岁者因物理或化学原因导致热力伤害称为老年烧伤。而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1%~20%之间,或总面积不超过31%,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者,有复合伤或合并伤(如严重创伤、化学中毒等),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属重度烧伤。总面积在51%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1%以上者属特重烧伤。而老年人因多脏器功能减退,器官代偿能力差,机体组织衰退,生长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低下及皮肤萎缩,皮下脂肪少等特点,决定了老年烧伤患者救治更为复杂。有人总结老年烧伤的危险因素主要存在于:慢性疾病心血管病及呼吸功能因年龄发生的变化;各种原因导致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机体通化激素水平降低;皮肤随年龄增大而变薄,上皮细胞合成减少,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导致少上创面延迟和免疫反应受累。
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救治难度大,常有高休克,高感染,高死亡三大特点。
        2.患者多有合并疾病,本组病例中烧伤前皆还有其他疾病。其中还有一种疾病的5例,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的6例,具体:高血压6例,脑血管疾病(中
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3例。
        3.患者应激反应严重,休克发生率高且复苏过程复杂。本组病例7例在伤后8小时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休克症状。患者躁动不安,血压下降或高血压,
心率多在110次/每分以上,尿少或无尿或血尿。
二、治疗方法及体会
   1.液体复苏,采用常规液体复苏,考虑到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一般身体状况差,补液不宜太多,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荷而导致心力衰竭或脑水肿肺水肿。一般尿量维持在30-50ml/h,注意胶体的运用,输液中注意监
测脏器功能。
   2.创面处理,应从全局考虑,有一个周全的治疗方案。

清创注意手法轻,可简单处理,避免引起病人过度疼痛加重休克。Ⅲ度创面以尽早处理修复为主,较大面积可部分保痂,分批手术,手术在休克期度过稍平稳后进行,一般伤后5-7天,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可稍长,不必刻意追求手的外观功能而手术时间长,出
血多。早期切痂面积不可太大,术后的渗出低蛋白血症处理更棘手。深Ⅱ度烧伤及部分浅Ⅲ度创面以保守治疗为主,不愈可后期肉芽植皮封闭。
        3.抗感染治疗,根据病人创面面积深度选择广谱高效,且对肝肾损害小的
抗生素,及时用,及时停。注意观察创面,及时细
菌培养,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4.全身营养,老年病人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皮肤生长速度慢,早期可应用氨基酸-中低浓度葡萄糖-脂肪系统肠外营养,并应在胃肠功能耐受下尽早由PN过渡到EN肠内营养,富食一些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并给于全血血浆白蛋白氨基酸输入,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条件可运用一些生长激素,促进蛋白合成,加
速创面愈合。
        5.合并症处理,一些病人入院前就有一些内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也是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救治的难点,应综合考虑,不要局限在烧伤单病种上,应加强与内科医生及老年医学科室联系,协同治疗。很多病影响烧
伤的治疗,如糖尿病患者常有皮肤病变,影响愈合。
        6.加强老年烧伤病人临床护理工作,及时巡视,注意观察病情,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良好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加强
心理治疗,予以更多的临床人文关怀。
        7.加强老年人的家庭关爱,生活上重视,认清危害性,要重视预防烧伤,
要重视老年人重度特重度烧伤处理,认清其复杂性,发展老年烧伤防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 文献
1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北京: 科学 出版社,2000,6.
2 黎鳌,杨宗城. 黎鳌烧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3.
3 陈玉林.烧伤疑难杂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4 彭毅志,肖光夏.42年严重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防治经验.中华烧伤杂志,2001,17:93-95.
5 朱立,杨宗城, 黎鳌,等.早期肠道喂养对烧伤后肾功能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中华烧伤杂志,2000,16:224-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