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麻醉手段,是局部麻醉。实施麻醉处理的部位是患者的颈部,借助超声检查设备确定臂丛神经的位置,然后麻醉医师经由彩超的引导,把麻醉药物精准的注射至患者的臂丛神经四周,令臂丛神经处的神经传导受到阻滞,发挥药物的麻醉效用,可以保证后续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此种麻醉手段适合应用在上肢手术当中,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麻醉定位精准等特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
1.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探头选择线型、高频的,探头的频率应大于6 MHz、小于13 MHz。在具体应用时,把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部中心,然后一点点地向外侧移动,由内至外的观察过程中,依次能够发现气管、甲状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斜角肌,最后是臂丛以及中斜角肌。在得到的超声图像中,最好辨认的是颈总动脉以及颈内静脉,这两处部位是确定臂丛位置的关键标志。位于肌间沟的中间部位,臂丛的上、中、下截面呈类圆形或者是圆形,外侧的回声比较高,中间的回声比较低。部分患者的肌间沟部位不会出现明显的回声,主要是和蜂窝状比较相似的回声组织。在应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时,指导患者的头部向健康的一侧偏移,然后移动探头,确保臂丛的影像在图像的中部稍微偏向外侧。穿刺点选择超声探头的外侧部位,由中斜角肌部位推进,让针头处在臂丛的深处,在确定回抽无血以后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用量控制在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能够观察到麻醉药物向着周围扩散。再把穿刺针退回皮下,对进针的角度进行调整,令针尖处于臂丛的上前方,在确认回抽无血之后在为患者注射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的局麻药物。
2.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探头选择线型、高频的,探头的频率应大于6 MHz、小于13 MHz,把超声探头放置在锁骨的中心部位,需要令探头的长轴和锁骨保持平行。找到锁骨下的动脉,动脉的外侧上方能够找到臂丛神经,该位置处的臂丛神经主要有两种形状,一个是椭圆形,另一个是圆形,影像图片深浅不一,有筛底状和蜂窝状两种。能够在患者的锁骨下动脉以及臂丛神经的深部发现胸膜与第一肋骨。如果想获取进一步的证实,可以把探头继续向颈部滑动,可以发现神经出现连续性的变化,渐渐地会表现为肌间沟处臂丛。
在应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时,需要嘱咐患者把头转向健侧,使用长度在3.5厘米到5厘米之间的22G穿刺针沿着探头的外侧进行穿刺,和臂丛的方向对准,时刻保证探头和针尖在同一个平面上,令穿刺针从始至终一直暴露于超声图像里面,但值得注意的是针尖的深度不可以超过第一根肋骨的水平。在针尖靠近神经表面的情况下,为患者注射小量的局麻药物(或生理盐水),如果麻醉药液包裹了神经的扩散就代表针尖的位置合理,然后把剩下的麻醉药完全注射,如果穿刺针的位置不合理,需要改变针尖的位置,直至麻醉药液围绕着神经扩散,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控制在15毫升到20毫升之间。该法中不建议使用平面外技术。
3.锁骨下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同样使用线型、高频的超声探头,探头的频率控制在6 MHz到13 MHz之间,使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嘱咐患者平卧在病床上,头部偏向对侧,拿着探头的一端放置在距离锁骨中点外侧1厘米到2厘米的部位,也就是锁骨的下方,把另一短短探头向足侧滑动,最好可以保证腋动脉与探头相互垂直。先确定腋静脉与腋动脉,腋动脉外侧包围着3束臂丛神经,依次是外侧束、中间束和后束。能够在神经的浅层发现胸小肌和胸大肌,能够在深层探寻到胸膜腔,可以选择在探头侧作为穿刺针的进针口。
4.腋窝径路臂丛阻滞
超声探头选择线型、高频的,探头的频率应大于6 MHz、小于13 MHz,应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外展将要阻滞的上肢,令其保持敬礼状,在肱二头肌与胸大肌相交的部位,把超声探头的长轴和腋动脉与腋静脉的臂丛神经保持垂直相交。先利用超声图像找到腋动脉,腋动脉在超声图像中呈现椭圆形或圆形,搏动比较明显。腋静脉分布在腋动脉的上侧,对探头进行加压可以闭合腋静脉。在腋动脉的四周可以看见臂丛神经束,在超声图像上,神经束呈现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小圆圈,圆圈的外侧是高回声区,中间是低回声区。把腋动脉当作中心,按照神经分布的不同,可以将神经分成外上侧的正中神经,下侧的桡神经以及内侧的尺神经。将超声探头往患侧上肢远端移动,在患者腋动脉的外侧偏下的部位可以观察到梭形和半月形的高回声区域,此处是肌皮神经。进针点选择探头的外侧,合理调整进针的方向以及针尖的位置,对上述4个神经进行阻滞,每个神经的麻药用量需要控制在5毫升到10毫升。
总之,在临床上,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的频率较高,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手段,在上肢手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存在着不同的注意事项,可以充分参考上述内容合理选择神经阻滞穿刺针的入口,确保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提高使用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