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在治疗胃溃疡患者临床效果及对其相关指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胃溃疡患者68例,按照不同的用药方式,将患者分设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4例。治疗期间,参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实验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指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0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9.41%,P<0.05;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以及血清胃泌素等各项血清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胃溃疡中,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各项血清因子,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克林霉素;阿莫西林;胃溃疡;临床效果
胃溃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只要积极接受治疗,大部分胃溃疡都能够被完全治愈。基于此,本次研究将我院68例胃溃疡患者当做参考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在治疗胃溃疡患者临床效果及对其相关指标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胃溃疡患者68例,按照不同的用药方式,将患者分设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4例。参照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2~75岁,平均(51.24±4.87)岁;实验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2~76岁,平均(52.45+4.4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未发现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4023H3804,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奥美拉唑给药20毫克,克林霉素给药0.5克,阿莫西林给药1.0克,晨起吞服,连续治疗30天。
实验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46379,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埃索美拉唑给药20毫克,克林霉素给药0.5克,阿莫西林给药1.0克,和水吞服,不得咀嚼或碾碎,连续治疗30天。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将其划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表示用药后,溃疡及各种临床症状均已消失;显效,表示用药后,溃疡及各种临床症状被显著改善;有效,表示用药后,溃疡及各种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表示用药后,溃疡及各种临床症状均未发生任何改变。
(2)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以及血清胃泌素等血清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临床疗效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用X2检验;血清指标使用的形式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说明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照于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如果患者过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不规律饮食,或者胃酸分泌过多,将会引发胃溃疡。当病情发展过于严重时,容易引发胃穿孔危重症。因此,及时接受治疗,能够抑制病情发展,促进康复。
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且各项血清指标结果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表明,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埃索美拉唑作为奥美拉唑的S型异构体,其抑酸效果比奥美拉唑更加理想,而且具有较为持久的药效。给药后,埃索美拉唑能够有效清除血浆内的血清因子,改善溃疡及临床症状。此外,埃索美拉唑与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的联合能够根除幽门螺杆菌,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翟丽颖,孙海英,郭爱华等.果胶铋与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 27(6):743-744.
[2]金晓谦,袁吟迅.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在Hp相关性胃溃疡治疗中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4):287-289.
[3]黄玉妹.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探析[J].
2015,13(18):147-148.
[4]肖冬媛.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10(1):136-137.
[5]王春志.观察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J].北方药学,2015,12(7):84-84,85.
[6]王亮.埃索美拉唑联合克林霉素和阿莫西林在治疗胃溃疡患者时,对其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7, 29(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