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模式对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患者相关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6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红黄双色球法将其分成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模式,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62%)低于对照组(24.14%),术后排气、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快速康复模式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高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快速康复;胆囊切除术;护理;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道疾病的的有效发方法,但患者在围术期受手术创伤、切口疼痛等因素影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影响治疗安全性。丹麦医生Kehlet提出的快速康复模式,要求医护人员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围术期标准化措施,加快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进程,减少并发症[1]。为了探讨合理的护理方案,本文就快速康复模式对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患者相关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展开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16例。采用红黄双色球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观察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32~75岁,平均(45.63±4.29)岁。对照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34~71岁,平均(45.07±4.51)岁。上述数据保持同质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术前12h禁饮禁食、胃肠道减压、留置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采用快速康复模式:(1)术前访视中主动为患者说明手术方法、步骤、围术期注意事项、肺功能锻炼防范等内容,及时解惑,介绍手术成功案例。(2)术前3h禁饮、6h禁食,为患者补充葡萄糖溶液,保证体能充足。(3)无需肠道准备,无需留置鼻胃管、尿管。(4)控制手术当日补液量小于2000mL,注意为患者保暖。(5)术后待患者意识清醒后指导其咀嚼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术后6h指导患者食用清流质食物,术后24h进食半流质食物。(6)术后48h采用持续硬膜外镇痛。(7)为患者说明早期下床锻炼的重要性,术后6h使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展开下床活动,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8)如患者伴有明显炎性水肿、渗血情况,应留置引流管,术后48h拔除。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统计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23.0,以t检验定量资料(x±s),以X2检验定性资料(%、n),P小于0.05,表明有差异。
2结果
2.1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3讨论
手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科应激状态变化方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影响患者治疗配合度,延缓患者康复进程。实践证明,在胆囊切除术治疗中应用快速康复模式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2-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究其原因在于:(1)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可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增进患者对手术相关知识的了解,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并于术前予以患者碳水化合物,确保患者体能充足,防控低血糖;(2)术中保暖可防控低温引发的凝血功能异常、心律失常、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3)在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通过鼓励患者早期进食、开展下床活动,能够减轻术后麻痹性肠梗阻,阻断应激信号传导,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术后恢复的相关指标,促使患者尽早回归原有的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在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模式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保障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雪梅, 余秀萍, 王庆, 等. 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19):2601-2605.
[2]宋丽娟, 王石, 刘丽霞, 等.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3):226-228.
[3]黄花香. 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康复中的效果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8):2791-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