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6/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莫辉军
[导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随之出现——"留守儿童"。

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月里镇播闹小学 莫辉军 547219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随之出现——"留守儿童"。由于距离限制,这些儿童很难的到父母及时的关照,很大程度上依赖代监管者以及学校的管理及关爱。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地区的小学中,对于留守儿童的相关关爱教育,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帮助教育寻找更为切实的对策,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及对策
        引言:所谓的"留守儿童",其定义是指外出务工人员将自己孩子托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行管理义务的这部分儿童、青年。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化进度加快,为了生计,许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奋斗,这也导致中国的留守儿童群体数量逐年增加。在一些相当贫困的农村地区,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高达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群体,学校要做好他们的相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关爱教育方面,帮助留守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农村小学关爱教育出现的问题。
        1.1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受到的重视不足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学生总是缺乏跟父母的及时沟通交流.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由于年龄差距较大,跟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思想观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自身学习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讲很难给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更不用说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关爱和照顾。在这样家庭教育缺乏的环境下,留守儿童往往会形成心理以及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他们大多内向、敏感、不愿与人交流;他们往往容易形成极端情绪,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而这些缺陷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巨大拦路石,更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厌恶学习,最终小小年纪就辍学外出打工。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除了亲友另一个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了。在这一情况下,教师要承担起更大的教育责任,有意识的弥补学生缺失的部分家庭教育,给予学生关心爱护,让学生快乐成长。
        1.2农村儿童关爱教育力量薄弱
        在农村地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意到达落后的农村地区展开教学,都向往教学条件更好的城镇地区。在部分农村小学中,学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学校很难配齐专职的教师,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一个老师"身兼数职"。在这一情况下,教师的精力已经全部分散到各种科目的知识教学上,很难再拿出时间精力来关心指导留守儿童。再加上教学水平的限制,许多的农村小学都没有开设心理教学的意识,缺乏心理辅导相关读本,更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各方面资源都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自然很难顺利展开。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对策
        2.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家校联系加强
        对于学校里的每一位留守儿童,教师都应该对其有充分的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点,学校可以有意识的采集留守儿童信息,并建立相关档案。这些相关信息应该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联系方式、学生的个性、学习情况等。实现对于留守儿童的全方位了解,便于后续关爱教育的展开。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比如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或者电话联系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要引导家长与留守儿童也建立起心理互动交流意识,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由于家长工作限制,距离是无能为力改变的,但是老师可以帮助家长变害为利,要求家长每周与学生展开一次通话,了解学生新生,结合老师的鼓励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关爱,从而增强自我信心,更加乐于与人交流以及展开学习。
        2.2教师毫不吝啬自我关爱,温暖留守儿童
        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他们不愿意别人交流,很难掏心掏肺的信任别人,在课堂上也很容易利用一些小错误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注意,从而获得关心。其实留守儿童很期待得到同学和老师的爱护,他们极其脆弱,希望从集体的温暖中获得慰藉。这个时候教师发挥的 作用十分重大。教师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留守儿童的一言一行,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当孩子已经或者将要出现一些心理上或行为上的问题时,要及时出现,针对学生各自的问题运用不同的解决措施,切实帮助学生排解自身的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毫不吝啬自己的关爱,用自己最大的力量给予学生关爱,让学生在学校收获充足的温暖。
        2.3因地制宜,创新心理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各项条件的约束,一味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补足往往是不现实的。学校的能做的,就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心理教育的更优化。所以在实践中,学校应该针对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农村情况的心理教学模式。比如,心理教育的展开并不只是依赖于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而是可以通过提高各个教师的关爱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实现两者的相互渗透,知行合一。让留守儿童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日常实践活动中,都能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要加强课外活动拓展,展开相关的校园文体活动等,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更加积极乐观。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读本,实现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发展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教育。
        结语:留守儿童作为一种教育中的特殊群体,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更应该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自我发展、健康成长,让他们同样成为社会新一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10-11.
[2]费招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矫正[J].吉林省教 育学院学报,2014(1): 137-139.
[3]祝畅.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J].社科学论, 2 0 1 4( 1 ) : 1 6 9 - 1 7 0 .
[4]王丹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长 春 理 工 大 学 ,2 0 1 3 :5 - 8 .
[5]邓学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吉林教 育 ,2 0 1 6( 3 ):1 5 0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