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20/6/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翁作寨
[导读] 数感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的数感在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感悟,在运用中强化。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  翁作寨    366100

摘要:数感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的数感在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感悟,在运用中强化。
关键词:数感  生活  操作  应用  感知  感悟  强化
          数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一个漂渺虚幻的存在。而正是这让人感觉玄乎的数感却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中排在了首位。可见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地位的重要性。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是数感?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正确的,有效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数感,在生活中感知。
        说起生活,孩子并不陌生,说起数学,孩子却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时没能把书中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架起桥梁,书本上的知识脱离了实际的生活。我们都知道,数感不像知识,知识可以通过老师口头的传授或阅读书籍得到。但数感不行,它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孩子在遇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发自内心的感知,自主的发现,自我探究的一种行为。脱离了生活的数学是很抽象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很难理解其内在的含义的。
        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时,犹记一名教授给我们举了多个例子,数豆子,估纸张数量,数人民币等,这些其实都不是数感的培养,而是一种量感。可我们的一线教师却常常分不清数与量的区别,用一种错误的教学措施,让错误在课堂中出现。可见正确理解数感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啊!
        又如,新年伊始,一场新冠疫情突入袭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老师们纷纷“各显神通”,迅速转变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平台作为教育“主阵地”。对学生们来说,这是自制力和自主学习的尝试;对老师们来说,如何针对学生们的差异化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学,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视频录制中国的"千字"做为学生数感学习的载体,“4字一句,5句一行……”先让学生自主轻声读。再让学生观察“千字文"的字数结构,自发感知发现一行20个字,于是自发的一行一行的数出20、40、60、80、100,而后自发的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了1000.这种结合学科,结合实际的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的明了的数完了1000,数感油然而生.而后又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如,找到“人”字,从头数,它是第几个数字?第998个字是什么?第999个呢?再加一个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体现,学生的思维得以培养,数感在不经意中得到了培养。                                                           
        二、数感,在操作中感悟。



        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记忆深刻最好的方式就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就应该让孩子致身于丰富的情境中,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交流、反思。在操作中体验数的知识,在思辩中掌握数的本质。
        印象中听过一节《认识负数》,教师以楼层-2层,气温-5℃,吐鲁番盆地,存折中的负数为题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几个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因学生在生活中见识过负数,言语的表述,意义的理解似乎不存在任何的问题。而后揭示像这样小于0的数就是负数.孩子对于负数的认识只在表,不及里。数感的培养自然大打折扣。可另一位张老师在《认识负数》教学中,同样用学生身边的负数为题材,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动手操作画一画这几个分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些负数所表示的意义。“-2层”画了楼层与地平线,气温画了0刻度线,吐鲁番盆地画了海平线……学生的真实想法如实的体现出来,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对数的感觉动态的呈现出来。接着又让学生结合这些图说一说表示的意思,其它同学适时的提问,反驳与补充。“为什么要画地平线?”“海平线与地平线的画法为什么不一样?”“如果从0开始往下的这一段表示-5℃,这幅图怎样补充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海平线,地平线,0刻度线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一个个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补充,自我的思考中逐一解决,学生不只理解了这几个负数的意义,而且对地平线,海平线,0刻度线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正,负数是与0做比较。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领悟了负数的内涵,让数感得以发展,感悟。
        三、数感,在运用中强化。
        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要与丰富的生活情境紧密相连。只有让数学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多,更好的接触、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感才能得以提升。当学生身处一个具体情境时,能自觉唤起相关知识的表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对结论作合理的解释时,不但能证明他已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又能进一步强化数感。
        如,三年级学习的口算乘法中,口算16×5。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口算过程的描述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算法一:先算10×5=50,再算6×5=30,最后算50+30=80;算法二:16×10=160,16×5是16×10的一半,也就是160的一半,所以是80.通过描述口算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多么有趣的想法啊。
        又如,小学数学中常常要用到数量关系的应用,可是学生总是模棱两可,特别是中下生他们总是很难找到路径,其实数量关系的应用何尝不是一种数感的体现呢?如:学校合唱队有男生15人,         ,合唱队有女生多少人(备注:得出的女生必须是36人)? 在这里,学生可能想到女生比男生多21人或男生比女生少21人;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2倍多6人;当学生学了比以后,可能想到男、女生的比是12:5。显然,当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数的领域的学习的扩展,学生在数量关系的处理上也越来越有了数感。而我们的一线教师更多的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措施,让数感在学生的点滴学习中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数感的真实面目,让理论与实践有力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让学生真正从脑中建立起数感。
注:本文系2018年大田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关于小学数学学生错误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阶段成果,立项批准号:KTX180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