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萨克族舞蹈的几种表演形式

发表时间:2020/6/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 巴艳•阿万
[导读] 哈萨克族的文化、舞蹈同哈萨克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巴艳•阿万

摘要:哈萨克族的文化、舞蹈同哈萨克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悠久。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他们用歌舞抒发情怀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在本文中作以下简要概述哈萨克族舞蹈的起源及哈萨克族舞蹈的几种表演形式。波澜壮阔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  起源  表演形式 
       前言: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是哈萨克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哈萨克族有“歌舞民族”之称,流传在民间的乐舞艺术也非常丰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多为启、承、转、合一部结构,每部乐曲舞蹈都有一部历史传说故事。民间舞蹈是哈萨克族民间“托依”(Toey意为举办喜事或礼仪活动)上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娱形式。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历史上主要是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的,其历史简况及类型,据唐代《新唐书•音乐志》载,当时西域舞蹈大致可分为健舞、歌舞戏、习俗舞、模拟舞、执具舞等。
       一、哈萨克族舞蹈的起源
        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新疆哈萨克民族积聚的牧区发现的大量、不同时代的岩画中,有许多舞蹈场面和舞者的动作形象。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舞蹈,但它反过来又能作用于社会,反映社会生活。岩画中的舞蹈形象,不仅记录了舞蹈历史的本身,并可通过这些生动的形象窥见包括哈萨克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游牧民族在生产、战争、信仰崇拜、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场景。
        在表现赛马、鹿棋(即狼吃羊)、舞蹈等娱乐场景的岩画中,也以舞蹈场面最多。比如塔城地区裕民县巴尔达库尔草原的山坡上,有两副单人舞和一副双人舞蹈图像,一副单人舞蹈的人物双腿叉开,稍稍蹲下,有尾饰,两臂平举,手稍下垂,头发垂直,平视前方,给人以强健有力的印象;一副双人岩画图,右边一人高18公分,左边一人高16公分,两人舞蹈动作一致,头身垂直,两手下弯呈弧形,两腿做马步下蹲式,脚跟离地,于今日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一些游牧民族的舞姿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哈萨克族舞蹈表演
        2.1哈萨克族舞蹈表演形式
哈萨克族舞蹈从表演形式来分,可分为模拟式舞蹈、执具式舞蹈、模拟式舞戏、反映劳动生产的舞蹈及梳妆舞蹈。
        2.1.1.模拟式舞蹈
这一类舞蹈在民间流传较广,数量最多。如:《黑走马》、《走熊舞》、《瘸熊舞》、《鹰舞》、《雁舞》、《瘸鸭子舞》等都是模拟动物动作的舞蹈,每个舞蹈乐曲都有其产生的传说故事。
        2.1.1.(1)《黑走马》舞蹈
        《黑走马》也称“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族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黑走马》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黑走马》舞蹈中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
        《黑走马》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黑走马》即兴表演时不需要专门的服饰和道具,可以随时随地即兴起舞表演。在民俗活动等演出时需要戴毡帽,穿衬衫和带彩色图案的坎肩,穿长裤和靴子,扎牛皮腰带。



        2.1.1.(2)《鹰舞》舞蹈
        《鹰舞》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苇滩乡和布尔津一带.长期以来,哈萨克族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伙伴,好的猎鹰可以用来抓黄羊、野兔、狼和狐狸,他们从不伤害鹰,对鹰很崇拜,就是猎鹰不能狩猎了,也不伤害他,要将其放回山林。因此,哈萨克族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
        2.1.2执具舞蹈
执具舞是手执道具的舞蹈。
        2.1.2.(1)《马奶舞》舞蹈
        《马奶舞》就是执具舞之一。当纯马奶第一次做成酸马奶后,哈萨克族人习惯要请“阿吾勒”的亲邻一块庆贺酸马奶做成,主人要在马驹的头上和拴马的桩上各抹一点酥油,视为喜事,共同欢庆,也邀请民舞能手表演《马奶舞》。舞前先在大木碗中盛满酸马奶,表演者端起碗,一手挥动,另一手端碗以向内外翻腕,从前绕后保持平衡,动作轻柔,翩翩起舞,如果酸马奶洒不出来,便得到众人的喝彩,舞者便举碗饮奶或敬献给长者及相好的人。《马奶舞》在巴里坤草原上广为流传,是自娱性很强的舞蹈之一。
        2.1.2.(2)《大雁舞》舞蹈
        《大雁舞》是执具舞蹈也是模拟性舞蹈。表演者反穿羊皮大衣,腰上系带,一手下垂,一手从反毛衣袖筒中伸出,成大雁颈状,弯腰,手中拿一把镰刀模拟雁的头和嘴状,按冬布拉节奏舞蹈,以模拟大雁的觅食、伸颈眺望、理毛、欲飞等姿态,在著名的冬布拉曲《鸭子的叫声》的伴奏下,舞蹈和乐曲吻合协调,观者无不叫绝,深受人们喜欢,在民间节庆的“托依”上,青年小伙子喜欢表现此舞。这类舞蹈历史源渊也很悠长。
        2.1.3.模拟式舞戏
        2.1.3.(1)《瘸熊舞》舞戏
《瘸熊舞》为哈萨克族民间模拟式舞戏。戏中人物有三个:猎人、熊(人扮)、遇难人,表演时熊先出场,表演熊在森林中的各种动作造型,继是一个人被熊抓着,摔跤后扑倒,熊准备嬉戏后再吃。这场面被猎人发现,一箭射出,正中熊足,熊受伤,遇难人得救。舞蹈中猎人骑在熊身上和熊搏斗,最后熊瘸着腿逃走了。现在多在上下眼睑间撑火架棍,两鼻孔和下嘴唇上撑两根长一点的芨芨草秆,将嘴撑开,造成丑恶的形象,人物交错出场,活泼有趣。
        2.1.3.(2)《挤奶》舞戏
        《挤奶》舞戏是人和牛相舞,牛由人扮。一头牛性烈,女人不能近前,其男人系女人的头巾去挤奶,因男人力大,母牛只好顺从。《挤奶》舞戏表演中以甩肩、插腰、前弓后仰模拟挤奶的动作,两人对舞十分有趣,此舞是在哈密沁城乌拉台一带甚为普及,舞戏动作诙谐、幽默、形象,虚拟性很强,很富娱乐性。
        2.1.4.劳动式舞蹈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往往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如《擀毡舞》、《绣花舞》、《剪毛羊舞》等舞蹈都生动的描写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劳动生产的场面。
        2.1.4.(1)《擀毡舞》舞蹈
《擀毡舞》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传播甚广,伊犁、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等地哈萨克族聚居区都有流传。
        《擀毡舞》形象地表现了哈萨克族妇女擀毡劳动的全过程,舞蹈中动作有换袖、打毛、拢毛、抖毛、收毛、送毛、放毛、铺毛、洒水、卷帘、拉绳、滚毡、晒毡等,整个擀毡的过程都用舞蹈语言表现了出来,可以一人独舞,也可以集体群舞。表演场地不受限制,可以在大草原上跳,也可以在毡房里表演。
        2.1.4.(2)《绣花舞》舞蹈
《绣花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另一种,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和装饰品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都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和“梳头”、“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专业文艺队伍迅速成长,他们在继承古典舞和民间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了民族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成为新型的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舞蹈,深受群众欢迎。如《挤奶舞》、《婚礼舞》、《牧马姑娘》、《织彩带》、《剪羊毛》、《叼羊》等舞蹈都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舞蹈艺术的虚拟性和假定性,调动舞台艺术的手法,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作、强化了动作的雕塑性和流动感,在叙事中抒情,抒情中叙事,使哈萨克的舞蹈艺术得到飞速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