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曾雄武

发表时间:2020/6/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曾雄武
[导读]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它既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湖南省新化县第二中学  曾雄武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它既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深挖教材内涵,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文道统一”和“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我谈三点体会。
        一、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把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一点也不了解父母的艰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苦。当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处处让母亲操心,而当她去世以后“我”才发现那份爱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留给作者的只有无边的悔恨。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在学习《陈情表》时,通过李密为了侍奉祖母使其终老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舍弃功名利禄,让学生懂得乌鸟反哺之情,学会孝顺父母。
        二、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分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更贴学生实际,这对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运用时,可以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四川发生5.12大地震后,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会用到这则材料。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这则材料进行全面的搜集工作,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挖掘,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通过分析学生们普遍认为:经历这样大的灾难,而我们震后救灾工作却做得那样好,这充分显示出了我国的抗灾能力,也显示出了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这样既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也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力量。  三、通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外,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终生难忘。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鲁迅小说《药》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上世纪初中国国民的不觉悟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第二课堂活动:请同学们把《药》改编排练成话剧,为全县中学生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同学们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指导他们如何把握华老栓愚昧麻木的内心世界、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凶残、革命者夏瑜没有充分发动民众的悲哀,要求他们要充分理解鲁迅先生对这种革命悲剧的痛心思考,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这些内容,才是改编和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药》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和落实德育教育的支点有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落实以外,也要注重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的关系,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