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者的重视。但在具体化的管理实践当中,旧有管理模式仍大行其道,激励机制功能弱化,教师培训形式化等问题突出。因此,要想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县级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就需要打破旧有管理体制,树立新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体现人性化的各级管理体系。
关键词: 人本管理 县级教师队伍建设 管理体系
我国自古至今奉行儒家思想,倡导人性理念,以民为本。时至今日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本理念也成了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学校教师管理的根本所在。目前,党和国家已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本理念构建教师管理体制,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中人本管理理念解读
教师队伍建设中人本管理理念是指在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中把教师作为工作的核心,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充分重视教育中教师的因素,以尊重、关心、发展教师为宗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其创造性。具体而言,人本管理理念就是学校管理中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有机统一,进而激发起教师的高度主人翁意识焕发起教师的能动个性和其惊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发展也是人本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毋庸讳言,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既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时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以人本理念加强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锐意进取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情
县级中学占全国比重非常大,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对整体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人本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相脱节
在学校日常管理实践中,各级管理者们虽然也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使用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各行政部门和领导的官本位意识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缺少对教师的关心和了解,这直接导致教师对学校缺乏认同感,难以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倾注热情,忠诚度也不高。总的来说,人本管理理念没有深入到实际管理中,导致与管理实践相脱节。过分强调组织的权威性,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类特性,也忽视了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中的刚性管理严重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出的教师更具有服从意识,而缺少了知识型组织应必备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
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均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由于近年来县级中学发展速度过快,教师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益突出等问题县级中学一直存在着优秀教师招聘难的问题,原因在于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诸多因素。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普遍偏低,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一般院校毕业生, 211、985高校师范毕业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县级中学任教,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甚或在师资短缺时不得不招聘一些非师范类的毕业生担任教学工作,同时现任教师中第一学历专科较多,但大多都是通过再学习取得本科学历,所以虽然本科整体比例虽高,学历较多,但高学历、实学历较低,因此总体看,教师学历水平起点较,同时个别学科的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配置不均衡,这些都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素质差异较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专业化水平、道德素养以及科研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省市级学校相比县级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县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专业精神缺失,并缺乏科研能力,这是县级中学教育普遍面临的现状。同时,县级中学教师大部分来自地方高校,视野不开阔,专业观念不强,施教理念滞后。往往把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转化为浅近的激励目标。个别教师道德缺失,还存在歧视、侮辱甚至体罚学生,没有把学生看做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重视学生的个体意识,缺乏对学生的沟通和理解,以致师生关系紧张。
(四)教师继续教育有待加强
一方面,许多培训内容脱离了县级中学教育实践的需求,不能使县级中学教师得到提高。比如课程设计培训往往随意性大,不规范,考虑共性而不能完全适合各个县级中学的特殊需求,培训结果往往缺乏实效性。另一方面重理论的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从培训课程中借鉴的内容不多,很多教师参加完培训后觉得收获很小,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培训仅仅是对教育基本理论的重复解释,而且继续教育学校对受训者也无后续培训指导。
教师自身缺乏主动性是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从观念上,大多数县级中学教师存在着继续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终身学习动机的现象,因而被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由于教师工作量大,无暇顾及继续教育,学习流于形式。 在对待继续教育的学习上,领导重于教师参与的形式,疏于对教师进修过程的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继续教育只成为县级中学教师拿证件、评职称的途径和场所,许多教师只是迫于无耐,为完成任务而应付继续教育。
(五)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
教师评价目的功利化是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突出的问题所在。主要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绩为主要目的,通常是通过对教师评价,评判、衡量教师的教学效能,明确职责,对教师进行奖惩或者解聘,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评价标准上,县级中学由于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缺失,往往固守于传统的教师评价理念,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仅从学生的成绩来判定教师水平和业绩,而不是从品德、能力、考勤、效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给予评价,并且界定标准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忽略了学生多样性、教师差异性等相关特点,直接导致对教师评价的不公平、不真实,失去了教师评价的意义。即使学校制定了相对全面的教师评价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学效绩或者说是学生成绩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 以人本理念加强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创新型的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人本理念为出发点,管理者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探寻求证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以人本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一)心理健康与人本管理协调统一
县级中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对新型管理理论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就是践行人本理念。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质上要求管理层要以教师为本,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使教职工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同时注重激发教师个体与群体潜能,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管理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不断的更新观念,进行理论学习,开拓创新。这要求管理层应改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现每一位教师的才干,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以个体促整体,最终达到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做到与教职工“换位思考”,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召每位教职员工,情到深处,必然能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释放出无限的能量。只有教职工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学校才有一个温馨的家的感觉,这样才能在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只要坚持人本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就会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也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并被社会所认可。
(二)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协调统一
要创新教师的补充机制,因岗招人,合理编制各个学科的教师人数,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潜能和才能,实现教师个人自身的统一、完整和协调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把每个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库去开发,从而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从教师切身利益出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尽量为教师进修学习创造机会,让教师全面成长。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方面,要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培训课程必须具有针对性,培训内容应建立在当地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学习教育理论,拓展知识和技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要注重教师评价的多维化。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多维评价的基础上,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反思。由于教师评价的内容具有导向性、激励性的作用,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对教师工作的业绩作出公正、准确又全面的价值判断,才能真正达到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目的。实践证明,多维评价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有利于教师成长,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本理念。
(三)文化建设与人本理念协调统一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良好的师德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态度,是教师工作的力量之源。师德建设的成功,能使教师获得精神层面的成功,因而师德师风建设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符合时代发展新形式,新课改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定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外,还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完成教学的专业技能。培育共性,突出教师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优化,是人本理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体现,让教师的教学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充满个性、富有创意。
改善、优化教师的生存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法国一个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宽松和谐、安定团结、民主自由和允许“百花齐放”的人文环境是“创新种子”得以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结论
县级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它决定着县级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当前教育部门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当前尚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县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由于教师队伍自身的复杂性,仍然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