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讨论法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01期   作者:刘雯
[导读] 课堂—— 教师由“讲问题”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转变
        人一旦具有自主思考和发表己见的自由,就能调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在积极思维中散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思考—讨论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能力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讨论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方面。毋庸讳言,当今历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严重的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功能常常被严重忽视。由于观念上的原因,我们的教学常常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讲授时间)、教参、参考答案等,使得历史学习呆板教条、毫无生趣。其实,解决这一问题是完全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讨论法的科学运用,就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同时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等。   
课堂—— 教师由“讲问题”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转变   
问题的出现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学习亦是如此。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对答案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兴趣的来源和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由此可见,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而思考又决定行为。
在教学中,问题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探寻,使学生在疑惑、迷茫中自我寻找问题的结论、结果。如果教师们所创设的问题,是给学生的一泓创新的源泉,那么,学生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则是学生自主创新的真正源头。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情境设置,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搞清是什么,在搞清是什么的过程中探讨为什么,不断激励学生提出新的设想、新的问题,形成不盲从、实事求是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历史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学生会不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促使他们分析、整合、协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并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进一步地深入和升华。如:一位教师在讲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史实时,就让学生以爱国精神为主旨,对屈原的一言一行进行思考,这就创设了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许多学生赞同屈原的死是爱国举动,认为他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有学生认为屈原不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当楚国面临危急之际,作为楚国的大夫,应勇敢地站出来组织积极的反抗斗争,而他却选择了投泪罗江,这是一种消极抵抗。在这一问题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可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发散,主动地探求真理。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会吸引学生学习历史。

又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教师会提问学生历史上的周瑜是否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你认为周瑜心胸狭窄这一说法是否可信,依据是什么。有的学生会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进行回答,有的学生会以《三国志》为依据进行回答,有的学生则对两者的区分十分模糊,不能下定论。这个促使学生发问的手段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是学生熟悉的历史,而且还能够达到激发学生的争辩,达到火花四溅、激情四射,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听讲的目的。这样做既可以纠正学生们错误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加深对纠正后的历史知识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们阅读历史书籍,甚至是追根正史的情趣。
其次培养学生占有资料信息能力。资料信息先是对课本的分析,后是教师的史料补充,再是学生知识经验和日常所得。好的问题的解析是建立在占有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的。再次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如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时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可以不补充,视教学内容而定)适当的史料,把这些史料摆在学生面前,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从航海条件,科学技术;从贸易商路到《马可·波罗行记》。引发联想的同时,教师借助史实把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方法等讲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课后——视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写心得体会,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小结   
从学习的主体来考察,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所反映出的历史思维特征与初中生、小学生显著不同,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思维想象力不断增强,形象思维充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要地位。他们可以从具体情节的形象性,根据所掌握的历史资料、超出感知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其主要表现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有较大的兴趣,可以从史料中分析出历史现象的原因,甚至找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历史进程判断或推论出结果,从结果中分析意义及影响。从政治措施到经济变革,从军旅勋臣到思想巨匠,从文化信仰到生活服饰,无处不牵动着学生那求知的心弦,探究历史奥秘,洞察历史事件、明辨历史人物的信念,激发着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给学生的都是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莎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教学过程后,得到无需思考、诘问、评判、创新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汪、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   
从历史教学角度讲,历史过程体现历史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历史结论则表征历史的探究结果,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而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这个活动程序应该是教师引导的,但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无法完成知识点传授和学生独立思考这一完整的、从接受知识到知识转化、提升的过程,学生必须经过课后自发的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的客观分析,再经过课堂上与老师之间的共同探讨,这样所得出的历史结论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思维方式的升华。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困惑、挫折中获得,它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是学生能力智慧价值的内在培养过程。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的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历史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唯物主义思维和人文素质的重要的学科。课堂讨论的广泛开展,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改进。对于摆脱盲从的桎梏,对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