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3期   作者:邓丹
[导读]
武汉市江岸区珞珈怡和幼儿园  四川省  武汉市  610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而游戏活动则为培养幼儿学科学的积极态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幼儿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周围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有意义的物质材料,从而确立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正确认识。然而,幼儿园的指导《纲要》中的科学目标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活动中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游戏活动则为培养幼儿学科学的积极态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幼儿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周围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有意义的物质材料,从而确立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正确认识。有时甚至孩子们游戏中用的塑料瓶、石块、沙子.......无不具有科学的含义。那么,怎样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科学呢?
        一、在游戏中获得科学知识
        游戏是一个极好的媒介,它为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机会。沙池里,孩子们在用两个容器把沙子倒来倒去时,就是在感知关于测量容积的各种关系,在数装沙的匙数时,就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数的概念;在用沙建造“城堡”时,会面临围墙崩塌的困难,尝试几次后,当他们把沙和水搅拌在一起时,才为建立稳固的墙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孩子们不正是在游戏中获得一些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吗?花园里游戏的孩子们也有同样的机会学习科学。当他们挖到虫子时,就会立即停下来,好奇地观察并猜测讨论它们的生活周期和用途;拾起地上的落叶,她们就按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对其加以分类;当老师带领孩子拔草时,就会向他们指出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要求他们讨论猜测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老师不仅要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科学的兴趣。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我们选择的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老师就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学习态度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游戏为幼儿学习创造了十分良好的氛围,可以大大的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认识新事物的欲望。我们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天生好奇,教师应尽量利用园内的一切空间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当发现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出现了注意或摆弄某一物体,产生观察或尾随某一事物等现象时,应及时支持。如一个幼儿见地上一只蚂蚁在搬动一粒米饭,他不仅停步观看,还提出“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吃什么?”等问题,这说明幼儿对蚂蚁产生了好奇心,开始了科学探究。此时,老师不要去打扰、妨碍孩子的探究,更不要阻止他们,而要引导他们再去观察和发现。当幼儿发现什么向老师报告时,老师要耐心的倾听,并表现出对他的发现感到兴趣。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可不必马上回答,仍引导他去观察、去探究。

这样,幼儿将更主动的关注周围事物,无顾虑地进行科学的探究,从而获得积极地学习态度。
        对于有的问题教师光用嘴是解释不清的,那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小实验,这样在实验活动中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他们做科学小实验的成功值都比较小,如果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就会鼓励孩子探究的信心。例如幼儿在做结冰小实验,水只有在气温达到0摄氏度以下时才结冰,当幼儿在做了几次试验失败后,老师就要及时帮助幼儿找出原因,再把水放到冰箱的速冻柜里,实验就成功了。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而且会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使他们渴望再做一次,或进而做其它的小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的愿望,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这样的话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三、在游戏中学会学科学的方法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在我班的“自然角”里,孩子们在用雪碧瓶做成的小盆里种上了青菜、大蒜、仙人球、水仙花等种子,有的孩子拿来了自己喜爱的蝌蚪、小金鱼、小乌龟等,饲养在盛水的大口玻璃瓶里。孩子们轮流给种子和花草浇水、施肥,给小动物换水、喂食。孩子们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花草是否长大,每当发现有了变化,他们就会高兴地大声喊起来:“我的种子发芽了!”“我的仙人球长出了一个小球!”在种植和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有的种子长出的苗不壮,有的发黄了;有的小金鱼在水里快乐的游来游去,有的过上一段时间白肚皮就朝天了等等。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问老师。这时,我就有意不作解答,而引导和启发孩子再作观察寻找答案。如我将长得良好的苗和发黄的苗从两个盆中倒出来,让他们进行比较,这时,幼儿就会发现一盆种子的根长得好,而另一盆种子的根有些烂了,烂根的苗就长得不好。我又让他们进一步观察分别倒出的两盆土,烂根的那盆土很湿。让孩子明白种于发芽和生长需要水,但土中的水不能太多,水多了根就会霉烂坏死的道理。接着,我又让他们观察阳光晒着的菜与阳光晒不着的菜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青菜长势不一样的答案。使他们懂得了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水和阳光。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了小动物的习性,生长变化的规律和饲养方法。
        在帮助幼儿学科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出问题,以及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方法。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竹竿,是用磁铁做的,在“玩具角”里,孩子们开心的玩着各式各样的玩具,不一会儿,有几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竹竿可以把小鱼钓起来啊?我有意不做解答,而是拿来一些积木、纸板和拼塑玩具,让孩子们再试试。孩子们在不断地交流中、试验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磁铁只能吸住铁的东西。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最后,让科学回归幼儿的生活,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平等地参与幼儿的活动,探讨问题,有效地引导科学探索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散步也是孩子们学科学的好机会,散步时,让幼儿注意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
        科学就在身边,愿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尊重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从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用心倾听,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引导他们建构逐渐趋近于科学的概念。支持并鼓励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