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3期   作者:陈君
[导读] 在传统观念中,作为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是成绩。但是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人成为了罪犯,并且向年轻化趋势发展。小学时期,不仅是培养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时期,也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时期。因为小学生初出茅庐,对于任何东西都是好奇的,没有明确概念的。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渗透给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是小学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朱亭小学  湖南  株洲  412108
        摘要:在传统观念中,作为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是成绩。但是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人成为了罪犯,并且向年轻化趋势发展。小学时期,不仅是培养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时期,也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时期。因为小学生初出茅庐,对于任何东西都是好奇的,没有明确概念的。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渗透给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是小学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许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促进实施素质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农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绝大多数农民文化层次不高,并不了解教育,特别是目前的新课程,对心理教育更是知之甚少。有些孩子是全家的中心,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有些家长对孩子则是非打即骂,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缺乏专职心理学教师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太少,许多农村小学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学校教育无法跟上孩子的各种心理需求。农村小学缺乏专职心理老师,一般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兼任,他们缺少专业心理知识,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讲解和疏导。
        (三)家庭教育因素
        在农村,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或生活中犯了错,他们不是主动帮孩子分析问题,而是一味指责批评,甚至打骂,这样容易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让孩子不信任父母,从而不说真话;在农村,为了生计,很多父母在外打工,老人在家里管教孩子,隔代教育有很多弊端,爷爷奶奶只会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缺乏育人观念,教育方法简单落后,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跟不上社会需求。
        三、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厌学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基础很差,课后也没有及时补救,知识内容存在空白区域,导致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不认真听课,他们的作业也不及时上交或者直接不做。对老师的教育毫不在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孩子厌倦了学习,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内向自卑
(二)        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庇护,农村小学生性格内向,反挫折能力弱,爱逃避问题,排斥与人交往。面对贫富差距,他们极为敏感,很难控制比较心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逆反激怒
        由于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婚等方面,导致少数学生心理自卑,什么都要和别人对着干。忽视学校的课堂纪律,顶撞老师和家长,甚至公然离家出走,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引起犯罪。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学校分心,学校恐惧症,多动,自我封闭等。面对这些不容乐观的事实,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教育中的这些问题,并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五、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策略探析
        (一)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小学时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儿童在生理,心理,智力和知识方面发展很快。然而,人们早已习惯于以智育评判学生的成长,即通过学习成绩的好坏判断学生的未来,忽视了学生在人格等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随着人们对教育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加深,教师开始对学生“智力水平“、“情绪变化”、“自信”、“动机因素”、“人格塑造”和“抵制挫折”这些能力产生兴趣。同时,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力。
        (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沟通是思想交流的艺术。教师仅仅教授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尊重老师,就会喜欢学习这个老师所任教的科目,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离不开平时的交流,良好的互动交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和个别咨询与辅导室
        在学校开设有关心理课程,如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这样不仅能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还能帮助学生把握心理保健常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个人咨询心理咨询室是通过与学生一对一沟通,为学生提供直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困扰,有效诊断和纠正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而且可以判断出有重大心理疾病的学生,并及时送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
        (六)家校合作,积极开通家校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家长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接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注重提高自身良好心理素质,以家长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应该有父母的参与,孩子有困难和疑惑时,父母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增强亲子交流,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强壮的身体,健全的个性,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应对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样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高度创造性。因此,防止小学生出现常见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陈瑶.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热点聚焦,2010(7).
        [3]辛少华,刘玉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健康教育,20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