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可民强
[导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1]。

新疆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  可民强  835213 

摘要:以九年级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专题复习为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别从衣、食、住、行、医等五个方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素养;生活中常见的盐;复习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1]。化学素养不同于化学专业素养,化学素养面向全体公民,着重于化学观念的培养.刘前树等认为化学素养的操作性要素包含: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正确表征;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信息;对化学学科特点、研究方法的认识;对化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等内容[2]。而化学专业素养应该包括: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领会或直接使用化学概念和原理,能够解释和说明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够清晰的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够辩证的看待化学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培养学生化学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生活中常见的盐”专题复习的定位以教材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NaCl入手,在复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按照“新疆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的要求,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本节课整体采用了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生活知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理念,时时见生活,处处学知识。从衣、食、住、行、医等五个方面进行组织教学,巧妙地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融于化学教学实践中。
        首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引入课题:夏季,体育课上大量出汗浸湿衣服,水分蒸发后,衣服上面会出现盐分留下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从衣服上出现的此种现象入手,引入本课。有些学生立刻会想到汗水是咸的,其中溶解了摄入的盐分;有些学生还会说出补充盐分的方法等等。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会使学习更有意义。
        关于“食”的内容,本节课涉及的较多,也更为重要。接下来利用“食”进行复习,利用一道误食工业用盐而中毒的练习题引入盐的概念,通过概念让学生从物质的组成方面深入认识“盐”。比如从简单的Na2CO3、Na2SO4到KMnO4再到NH4Cl,使学生知道不仅CO32-、SO42-是酸根离子,MnO4-、Cl-也属于酸根离子。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着再写出两种酸根离子的化学符号,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就连不含金属元素的NH4+与酸根离子结合起来也可以构成盐。
        既然NaNO2从外观、味道上都与NaCl相似,那么怎么区分NaCl和NaNO2呢?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物质的构成,如果分别取样,加入某一种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那么就可以根据现象来鉴别。通过比较发现NaCl溶液中存在Cl-,Cl-与AgNO3溶液中的Ag+结合可以形成白色沉淀这一明显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NaCl+ AgNO3= AgCl↓+ NaNO3,这恰恰是NaNO2所不具有的化学性质,从而区分之。这属于物质鉴别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难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不同的现象来解释化学问题的能力表现,是一个从简单认识到理解运用飞跃升华的过程,是学生化学素养较高层面的体现。
        再说补钙剂的主要成分CaCO3、小苏打NaHCO3和苏打Na2CO3等化学物质的俗称,进而联系到教材P74中的实验目的——如何检验CO32-或HCO3-的方法:取样,滴加稀盐酸,收集气体,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原物质中有CO32-或HCO3-的存在,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 2NaCl+ CO2↑+H2O,CO2+Ca(OH)2=CaCO3↓+H2O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生活中的饮食健康与化学之间的联系,搭建了人与科学、自然、社会之间的桥梁,将化学知识巧妙的融入到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真实的化学、有实际意义的化学、有情感体验的化学。
        关于“住”和“行”的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表达,想一想哪些盐与“住”和“行”有关。又从化学课堂走到生活中去,比如大理石地板、窗台和灶台是不是与“盐”有关呢?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不是盐?那么和“行”有关的盐是哪种盐呢?冬天在结冰的道路上撒融雪剂是不是与“盐”有关?原理又是什么?在这一连串的几个问题下,使学生从化学走向生活,又从生活回到化学,有利于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化学知识的本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最后从“医”的方面学习盐的有关知识,比如肌肉注射时需要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那么如何配制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另有2011年新疆中考第12(4)题填写大脖子病,与国家大力推广食用加碘盐有关。这些题目都是运用了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科学素养的构成,分析无机盐教学中的化学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汇报,既丰富了对无机盐的认识,又具体鲜活地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有关“医”在化学学科的重要地位。
        总之,本节课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为切入点,创设问题的实际应用情境,在挖掘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梳理与整理,系统构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概念。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九年级化学特点的整体认识,从化学与生活相互融合的角度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生活视角下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刘前树,李广洲,高中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7,28(2):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