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运动会现状及改革方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李树斌
[导读] 本文采用文献法以现有学校运动会举办的模式及种种弊端为切入点,提出学校运动会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朝着大众性、健身性等方向发展,学校运动会应当作为一种体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广西梧州高级中学     李树斌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以现有学校运动会举办的模式及种种弊端为切入点,提出学校运动会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点,朝着大众性、健身性等方向发展,学校运动会应当作为一种体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关键词: 校运会 现状 改革方向
        校运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展示学校体育成果和学校精神风貌的窗口。长期以来校运会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校运会大多以竞技体育为内容,多数都是大型运动会的翻版,以至于产生“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绝大多数人没事干”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下,大众呼唤传统单一的校运会的变革和创新,使校运会的本质得到回归,成为全校学生的体育节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对校运会的现状分析
        (一)过多地强调竞技性。在各级、各类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从参加办法、竞赛项目、组织工作等方面,基本是按竞技体育的模式来进行的,且比赛项目大多以田径为主。在校运会中过分强调竞技性,许多学生的运动心理压力增加,挫伤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在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校运会就是田径比赛的概念。
        (二)对参赛运动员的限制。校运会限制了学生参加比赛的人数。校运会比赛规程一般都规定每项限报2人,每人限报两项。这种多年不变的模式,使得校运会成了少数人的运动会,与运动会开幕时熙熙攘攘的人群相比,整个校运会的过程除了参与者外,人员稀少,不少老师、学生把校运会当作又一次的长假。如果不是老师们想方设法把全班同学“绑”到运动场上,为本班运动员加油鼓劲,期望形成一种团队精神的话,观众也是寥寥无几的。在很多学生的自我意识中,校运会只是运动员的事,与己无关。
        (三)运动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在校运会上,由于参赛人数的限制,加上“特招生”都是得分高手。如此一来校运会成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胜负在比赛前早就定论。只要是“特招生”参加的项目,金牌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这就大大挫伤其他参赛者的积极性。
        (四) 形式与内容仍偏陈旧。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一直都是大部分学校只局限在跑、跳、投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会,内容单一、技术难度大、集体团队项目少、竞技特征浓烈,虽然有的学校也增加了一些全民健身内容,如拔河、跳绳等,但仍缺乏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团体性,大多项目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师生对参与校运动会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
        (五)项目设置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如技术难度大、危险性高的铁饼、跨栏、标枪等项目,如果没有系统训练,甚至学生从来都没接触过这些项目,还进行比赛就容易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意外的伤害。
        (六)缺乏观赏性。体育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互不认识的人来观看,而田径运动会相对来说观赏性不高,比赛人数又少,除了2—3个接力项目外,绝大多数是个人的单项比赛,整个运动场上冷清单调,缺乏那种振奋人心的场面,因而田径比赛吸引力不强。



        二、校运会的改革预测
        (一)运动会应面向全体学生。校运会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人群都能参与的竞赛项目,使广大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竞赛的乐趣,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如体重大的师生可参加拔河、角力等力量型的娱乐性比赛,以发挥他们的长处;身体素质一般的可参与迎面接力、8人、4人同行走等比赛;而体质较差的可参加跳大绳、踢毽子等强度较小的比赛。
        (二)运动会项目应有集中性和多样性。集中性的比赛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最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教育的效果最好。因此,校运会项目应以集体性为主,尽量设计简单、容易掌握且参加人数较多的集体性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校运会的内容要有多样性。学生年龄、性别、兴趣、特长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足够多样的比赛与表演内容,能满足学生不同体育个性的要求。过去校运会的比赛内容,大多局限于运动中几个正规项目,但缺乏趣味性、健身性、表演性。可设置包括: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体育活动。
        (三)新时代的运动会应具娱乐性和时尚性。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放松、调整状态,才能适应紧张的现代生活,设置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校运会项目,必将受到大多数学生的青睐。
        (四)校运会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把教育目的和手段与运动会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可创编有一定动作难度的长跑或“障碍接力跑”等比赛;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设计分队竞赛和个人得分与团体积分相结合的记分方法等;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构思完成比赛的方法时,可留有一定的余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五)校运会仍应具备一定的竞技性。若没有竞争和比赛,所谓运动,所谓体育,都成了丧失活力的躯壳,校运会的发展也就毫无生命力可言。新时代的校运会绝不能因传统校运会存在重竞技轻普及的弊端就排斥竞技体育。但如果把校运会等同于竞技运动,就会失去体育教育应有的本质与功能。因此,应使运动竞技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点、本校特色的校运会竞赛内容新体系。
        (六)改变单一的奖励办法。改变过去校运会以名次与奖金或物质挂钩的奖励办法,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的宗旨。
        三、改进与建议
        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部、各体育单项协会的功能,学校可以进行宏观控制,各部门协调开展工作,促进全校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是以体育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探索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结合的教育活动,这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星华.“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2002,(1)
2.徐力本.我国全运会体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折[J].体育学刊,20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