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覃晓坚
[导读]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便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安平镇太平中心小学 覃晓坚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便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高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改下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 课堂教学  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自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便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高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改下的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在探索、合作、交流的交流过程中真正掌握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便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高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改下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又是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的。因此,教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进行前必须有别出心裁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马上答道:等于72.小明用约分法果真也是得这个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导入了新课的教学。
        (二)进行有效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的教学,我是这样教学的:开始出示下列各数;12、80、75、36、138、724、231、1300、1279。让学生说说哪些数能被2、5整除?然后让学生很快地说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都是把这些数分别除以3来判断,速度很慢,此时我说;老师能很快说出12、75、36、138、231能被3整除。学生个个感到惊奇,都觉得老师了不起,同时还在想:老师是怎么判断出来的?此时我适当点拔,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看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快投入探究活动中去。经过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知道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很快地判断出来了,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指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始终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的,因而提高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使用学具,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为了体现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兴趣,使他们跃跃欲试。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的能力。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 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撑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巧妙设计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会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兴趣而无情淹没,课堂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适当”。实践证明,过多的练习、特别是大量机械性的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巩固学习效果,而是适得其反。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编练习题,并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人人都获得适应现实生活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们在设计 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我认为这部分练习可这样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涵潜能,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各个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最忌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知识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将自己以前的主导地位转变过来,要将自己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也要转变学生的角色,将他们以前被动的学习中转变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