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 王志华

发表时间:2020/6/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王志华
[导读]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泽普县第三幼儿园 王志华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学习活动。幼儿在区角里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表演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如果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就会让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
 那么,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呢?我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结合主题活动内容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的准确投放,是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主题活动内容的最有力的保障。比如,在科学区,我针对主题活动内容《新年彩带》按ABC规律排序。我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海绵纸剪成的彩带,还有幼儿喜欢的卡纸、水彩笔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并按照规律ABCABC进行排序。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玩了这种还想玩那种,就可以和同伴互相商量换着玩,也可以进行互相对比,发现彼此操作的正确与否。
        在这次科学活动中,由于材料投放准确,有目的性,有层次性,有可操作性。很好地帮助了幼儿对主题活动按规律排序内容的掌握。
        当然,在其他区域活动中,教师也要为幼儿准备较充足的材料,才能帮助幼儿结合主题活动内容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适度的观察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玩伴的身份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或游戏活动,能更真切的感受和了解幼儿的想法,使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比如,在阅读区老师准备了《买礼貌》的故事图片。可以让幼儿自由讲述图片内容,再请幼儿欣赏故事;然后指导幼儿给故事图片排序;接着请幼儿分别看图片讲故事;最后,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这样,通过主题活动的学习,再通过区域活动的复习巩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表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幼儿很喜欢老师的参与,也能积极表现。这样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了区域游戏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
        区域活动既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续。每个学习方式都有自己优势。例如我就经常利用晨间活动,对来的早的一些幼儿,组织他们在喜欢的区域里开展活动,有意识的指导他们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一般都采取个别、集体或互动的形式,让会的幼儿先说说儿歌,唱唱歌曲,讲讲故事。再鼓励他们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幼儿。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还给幼儿,促进教学相长。这样孩子们在会了以后,会主动商量互换角色,进行个别表演或集体表演。他们自己学的比老师上主题活动时学的要轻松自由得多。
        比如,在科学区,对于中班孩子来说:点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一组事物比高矮、比大小、比长短、比粗细、按规律排序等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操作的重点。


每次学习完相关的知识内容后,都要必不可少的让他们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老师知道哪些孩子掌握能力强,哪些孩子掌握能力弱,就会有针对性的在科学区对能力弱的个别幼儿,进行耐心辅导。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区域活动环境在主题活动结束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与区域活动环境相关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比如中班的《快快乐乐中国年》这个大主题里,有四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有十节主题活动,要在一个周内上完,这十节主题活动包含五大领域内容,根据学习内容,活动目标的不同,侧重的领域和适宜的区域也各不相同。在不同时间,幼儿进不同的区域自主活动或者互动时,教师都要有针对性的提醒或者指导幼儿,在游戏的同时复习巩固好主题活动所渗透的教育目标。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对主题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要经常反思和总结主题活动中的重点和不足之处
        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抽空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比如,哪个区还需要投放什么材料,怎样观察和指导幼儿在各个区域中如何进行自主活动,怎样体现幼幼互动,怎样使幼儿在各个区域里针对该主题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些都是教师为了幼儿的发展,在开展完主题活动后,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查漏补缺时需要总结和反思的主要问题。
教师还要反思自己在区域活动组织过程中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措施,为下个主题区域活动目标、材料、指导的调整提供依据。如:反思主题区域活动目标与主题是否相符,区域内容对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起到哪些作用;为什么幼儿对今天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可能为没有介绍材料或材料太难,或不明白操作方法等,提出下周试着从幼儿实际入手的意见。比如,在表演区,这几个孩子表现力强,那几个孩子不表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怎么办?通过反思,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区域活动中一些困惑。通过反复总结反思,教师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四、教师要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注重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
        区域活动是分散性活动,相比集体教育活动,更能展现幼儿个人的知识、技能、性格等个体差异,这正是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去,把握时机,注重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聪明灵活的幼儿,他们不管玩什么,都能积极参与,积极互动,非常热闹。这时候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把他们引导到尝试拓展思维,从创编儿歌,创编歌曲,创编故事过程,改变故事结果等方面,提升幼儿的语言思维的发展。但是,每个班也都会有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表现能力弱的幼儿,既不会自己玩,也不喜欢和别人凑在一起玩,整天默默无闻的。在集体活动中,老师也很少关注到他们。那么,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就要经常有意识的去找他玩,教他玩。引导他会说,敢说。也教她尝试和同伴交流,跟同伴学习等。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就能很快地对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感兴趣了。
        总之,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完美结合,相互渗透,能使教师从集体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是幼儿得到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