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四川省蓬安县中医医院 麻醉科;四川 蓬安 637800)
摘要:目的 神经阻滞疗法与传统针灸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法 5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根据发病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配用神经阻滞液和针灸俞穴行神经阻滞及痛点治疗。
结果 神经阻滞疗法与传统针灸疗法联合运用,疗效显著,简便价廉、治疗效果确切。5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每次治疗均在5—10分钟内缓解,联合治疗5-—10次,42例显效占77.78%,12例有效占22.22%,无效3例占5.55%,总有效率94.44%。
结论 神经阻滞疗法与针灸疗法联合运用,达到通调机体气血,加快血流通畅,改善周围神经的供血供氧,阻滞毒邪入侵,抗炎,抗病毒,促进受损神经恢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神经阻滞疗法 针灸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因疱疹急性期未能采用正确合理治疗,病程超过数月或数年仍未有效修复受损神经,病情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疼痛性质为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特征为自发性钝痛,刺痛,我院门诊自2015年4月——2018年12月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4例,采用神经阻滞疗法与针灸疗法联合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54例患者均来自2015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门诊,男性46例,女性8例,年龄47——78岁,(其中47—59岁16例,60—78岁38例),均具有临床典型症状,患者均自述皮损处皮肤烧灼感,疼痛难以忍受,钝痛或刺痛,入睡困难,烦躁不安,而且治疗前均接受中西药治疗。疼痛部位为颈背部16例,胸腰部28例、上肢8例,下肢2例,病情最长2年,最短7月。
2、 治疗方法:
根据皮损及疼痛的部位,确定相应的受累神经及疼痛的范围,按照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进行神经阻滞与针灸疗法,神经阻滞疗法采用罗哌卡因15mg、阿昔洛韦0.2g 、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用0.9%葡萄糖氯化钠,配成30mL神经阻滞液(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身体状况增减剂量),行神经阻滞及痛点治疗,期间腰交感神经、硬膜外阻滞可每3天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1疗程做3次。传统针灸疗法对腰部、胸部、肢体疼痛患者可辩证疼痛所属经络、部位选用俞穴循经取穴,除局部围针外,再针刺曲池、合谷及足三里,病在颈部加刺支沟、内关穴;胸背部加刺膈俞、肝俞穴,腰部加刺肾俞、夹脊穴,上肢部加刺内关、尺泽穴,下肢部加刺肾俞、委中穴,手法用捻转泻法和补法,刺激稍强,留针一般在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疼痛的评定方法:
⑴ 无痛, ⑵ 轻微的疼痛,但不影响睡眠 ⑶ 无法入睡的疼痛 ⑷ 存在不适的疼痛,但可以忍受入睡 ⑸ 无法忍受的具有烦躁不安,剧烈的疼痛。
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疼痛性质和疼痛程度判断临床疗效,显效:疼痛消失,病情痊愈;有效:疼痛减轻,但仍时有隐痛、不影响入睡:无效:疼痛未见缓解,皮损部位钝痛或刺痛,入睡困难,烦躁不安。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疱疹皮损完全消退后,皮损部位遗留的烧灼样刺痛,疼痛多为持续性,不缓解及渐断加重,临床上中、老年有前驱痛,头面部等特殊部位神经疼痛,其后遗神经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更长,发病率最高,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可整夜不能入睡,持续数月或数年,口服止痛和抗炎,抗病毒,抗抑郁药对缓解疼痛效果不佳,其治疗成为临床难点,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常规服药治疗比较困难,导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性质为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特征为自发性钝痛,刺痛,近年来用神经阻滞和针灸方法阻断疼痛区域的神经传导,能迅速有效的控制疼痛,通过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血流状态,抗病毒入侵,阻断交感神经机能,修复受损神经及预防疼痛的发生,改善神经周围和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神经阻滞疗法具有显效快捷,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控性强,无需特殊器材和设备优点,在疼痛临床治疗中发挥其重要作用。配用神经阻滞液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镇痛和麻醉双重作用,广泛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硬膜外麻醉,药理特点为心脏毒性低微,对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阻滞分离较明显,阿昔洛韦注射液是属于常用的一种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繁殖,主要用于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身体出现带状疱疹是由于受凉免疫功能下降,或者是接触到病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变是属于病毒感染所致,对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会有一定作用和疗效。维生素B12注射液能营养血管神经,是神经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治疗期间同时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为佳。
中医认为该病为“蛇丹愈后痛”,“络病”,病因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目前认识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湿热毒邪其性重浊粘滞,胶着不化,难以祛除,虽经治疗,邪毒去其大半却难除尽,余毒作祟,凝滞经络,阻滞气血,气滞血瘀,故疼痛不消,其二是早期失其疏泄,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不畅,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三是年老体弱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运行鼓动无力,经络失养,不荣则痛。久病不愈毒邪稽留,脉络失养,络道阻滞而发病。
针灸疗法: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以清热利湿,益气养血,活血祛瘀为主获得了较好疗效,并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以“痛”为主证,针灸能疏通病变部位的经络、气血,祛瘀排毒,临床观察确有止痛效果,临床选穴多以病变局部为主穴,同时辩证循经取穴,体现了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重要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除局部围针外,头面部再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病在颈部加刺支沟、内关穴,胸胁部加刺肝俞穴、内关,腰背部加刺肾俞、委中穴,肢体部加刺内关、尺泽、委中穴,手法用捻转泻法,刺激稍强,以上除足三里用捻转补法外,余者均用泻法,治疗处用卧针平剌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足三里是多气多血胃经之合穴,为历代针灸学家推崇的保健之穴,古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现代研究证实该穴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每取此穴以调理气血,健脾补脾,增强体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在临床上神经阻滞与针灸疗法联合应用,通过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血流状态,抗病毒入侵,调节机体的气血,加快血液运行,改善周围神经的供血供氧,促进受损血管神经恢复。5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和针灸疗法联合治疗,42例显效占77.78%,12例有效占22.22%,无效3例占5.55%,总有效率94.44%。故联合应用效果满意,临床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1、《针灸学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教材第五版 上海科技出版社
2、《临床麻醉学》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常用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上海针灸杂志 2006。25(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