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3期   作者:王嘉敏
[导读] 文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文学是哲学的一种体现。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单纯朴实,给人一种美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边城》这部充满湘西风土人情的七万字长诗。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边城》中沈从文所透露的哲学思想。作者一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从边城这个桃花源式的社会中,处处透露其生命哲学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人生
湖南信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文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文学是哲学的一种体现。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单纯朴实,给人一种美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边城》这部充满湘西风土人情的七万字长诗。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边城》中沈从文所透露的哲学思想。作者一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从边城这个桃花源式的社会中,处处透露其生命哲学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宁静、心灵的洗礼的同时对于现代浮躁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哲学;生命观;《边城》
       
       
一、崇尚自然与生命的思想
        (一)效法水德,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与世无争是道家思想主要内容。水无所不容,顺势而流。《边城》以湘西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一个美丽的故事的开场白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湘西画卷:“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东方之路。”。那一条涓涓流淌的碧绿江水承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水承载万物的自然品性体现着道家“以柔克刚”,至柔至善的哲学思想。沈从文的作品处处体现着波澜不惊而水润万物,施不求报的优良品德。在风景秀丽的湘西,一个偏僻的小镇,生活在渡船上两人:爷爷和孙女翠翠,年龄超过七十岁的爷爷,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孙女翠翠是一个聪明机灵,天真而不精致的乡村姑娘,是小河边上一个绿色的芽,白色的羊,跟在爷爷后边可爱的人,健康和美丽,性格单纯活泼,纯洁的一尘不染,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祖孙二人以摆渡为业,在水面上过着宁静安详的日子。整天与青山绿水相伴,相依为命,他们乐于助人,安贫乐道,诚实和善良。
        (二)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边城》的世界,一切都被宁静、祥和的氛围所笼罩。小说中对这种自在自为人生形式的展现可以称得上俯拾皆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是从老船夫等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抑或从傩送、翠翠、大佬之间的三角恋爱上,都能闪耀出顺其自然的光芒。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提出并不仅限于《边城》这一部作品,在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中,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自然景物、风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景物、风俗人情的出现并不是作为背景或陪衬,而是前景、主题,是作者在反复地向读者灌输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生死相邻,善待生命
        (一)生命的庄严性
        沈从文曾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是忠诚的生命信仰者,主张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其散文《水云》中明确的写到生命的庄严:“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然而用他自己的标尺来衡量,生命显得神圣而又复杂。童年时期的沈从文亲眼目睹腐败的清政府对被压迫的起义者的残酷屠杀,少年时期的军旅生活目睹在争权夺利下生命如蝼蚁,使得沈从文对生命有了一种独特的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后,起义的风暴很快就波及了湘西,。但在清政府的镇压下无奈以失败告终。清朝统治者对苗民的血腥的屠杀,给当时才刚开始懂事的沈从文留下了发怵的阴影。

“我就在道尹衙门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人头,还有衙门口鹿角上,辕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从城边取回的几架云梯,全用新毛竹作成(就是把这新从山中砍来的竹子,横横的贯了许多木棍),云梯木棍上也悬挂许多人头。”一个个血淋淋的杀戮场面,给幼年的沈从文留下心灵以巨大的震荡。
        沈从文在文中描写了三次死亡的意象,暗示了自己对生与死的看法。即翠翠父母相继殉情而亡,天保因意外而死和老船夫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抑郁而亡。
        生与死常常相伴,而死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是生的必然发展趋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人类深知无能为力。生命是庄严的,每个生命都应有尊严的生存。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的同时,更要保护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当生命受到屈辱时,不惜以死来捍卫生命的尊严。只有被尊重的生命方能寻找价值与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一切生命。生命是美好的,美丽而伟大,对于生命应敬畏,崇尚,虔诚和感恩。这是沈从文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所给我们的启示。
        (二)生命和谐的赞歌
        故事中老人、女孩、黄狗组成了一个静谧和谐的生活氛围。两岸青山,绿水环绕,宁静而致远。沈从文于1934年完成边城的创作,他表示想在繁杂的世界中用“温柔的笔调”写一些纯粹的,与现实生活不沾边的故事,以作为心灵的蔚籍。。沈从文一生“信仰生命”,在作品中通过对向西人原始的自然的生命形式中赞美人性、赞美生命的活力。与此同时,也表现出生命的的悲凉与坚忍。例如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翠翠的父母双双离世,剩下幼小的翠翠在人世间。翠翠仍然在慈悲但年迈的祖父养育之下健康顽强的成长起来。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翠翠没有因为父母的缺失而堕落,反而是在邻居和祖父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故事中的翠翠皮肤黝黑,身手敏捷,勤劳乖巧,为人天真活泼,是大自然培育出来的灵秀女子,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用猫头鹰黄昏起飞的故事来寓意哲学的反思是深沉并且自甘寂寞的,同时也是冷峻的。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边”字就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冷清的感觉。这座宁静的山城处于工业文明的边陲,一面宁静一面喧闹。乡村文明也逐渐的物是人非了,人情渐渐冷淡,沈先生对未来发展的未知而产生忧虑,引发对人生的深沉的哲学反思。
        三、总结
        《边城》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沈从文美学思想的体现,文中体现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融写实与寄梦于一体,《边城》这部笔调流畅,风格清新,语句优美的七万字长诗,体现了原始自然的生命之美与人性之美。但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所带来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哲学的深沉思考。重新品读《边城》与领略当中的边城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当代浮躁功利情感精神世界的反思,重新对空疏浅薄的内心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任辉.《边城》的“隐喻”式叙事结构与沈从文的生命哲学[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5):124-130.
        [2]胡灿.生命哲学的诗意阐释——沈从文《边城》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58-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