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3期   作者:马更 王晗
[导读] 艺术的起源正是精神世界的可视化表达。也就是将思维层面的东西通过某种实践方式来呈现。艺术在民间,“民间”指一种在当代社会中不占主流、处于边缘化的东西,有时也指一种不很明晰、沉积下来的东西。这个“民间”在生活的形态、基调和风格上,的确是有自身整体上的一致性和某种相对独立性。那些真正的民间艺术家,独自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默默地发着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着。不求出名扬名立万,只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5
        摘要:艺术的起源正是精神世界的可视化表达。也就是将思维层面的东西通过某种实践方式来呈现。艺术在民间,“民间”指一种在当代社会中不占主流、处于边缘化的东西,有时也指一种不很明晰、沉积下来的东西。这个“民间”在生活的形态、基调和风格上,的确是有自身整体上的一致性和某种相对独立性。那些真正的民间艺术家,独自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默默地发着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着。不求出名扬名立万,只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把自己内心最纯真,最炽热,最深沉的东西表达出来。
        关键词:艺术起源;民间;理念
       
       
中国民间美术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
        一、艺术的起源
        在当代艺术与其创作方法的研究中,对于意义重大的艺术起源问题,基本上有这几种说法:巫术说,劳动说,模仿说,表现说以及游戏说等。各个时期关于艺术的起源都各持己见,当然,每一种学说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我认为,这是一种人类潜意识的运用,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不是一个被动的情况。人类生产过程对艺术创作有着某种启发意义,其本身的发生由目的性掌控,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是一种思维的表达。不管是“巫术说”、“劳动说”、“模仿说”、“表现说”还是“游戏说”,艺术本来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当代的我们不管是从哪个观点都只是一种猜测。
        在我看来,艺术的起源正是精神世界的可视化表达。也就是将思维层面的东西通过某种实践方式来呈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虽然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相信它是独特的,相信自己的经历可以覆盖之前的一切。但艺术的起因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变得单纯,不掺杂任何其他的因素,只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我认为艺术的起源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更多的是掺杂着精神层面的输出,一种不受限制,同时也没有功利性的情感表达。
        二、艺术在民间
        艺术在民间,“民间”指一种在当代社会中不占主流、处于边缘化的东西,有时也指一种不很明晰、沉积下来的东西。那些普普通通、质朴无华,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天地、他们的人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如同大海一般广阔但仿佛可以视而不见的“民间”。那些真正的民间艺术家,独自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默默地发着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着。不求出名扬名立万,只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把自己内心最纯真,最炽热,最深沉的东西表达出来。
        在我看来,中国民间美术,这是必要存在的,基层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如果没有一点点的冀盼,那真真是苦得没边了。中国民间美术与其说是美术,不如说是基层淳朴劳动人民的内心美好盼望的产物。就是这样,可以苦中作乐,不管生活多么的艰难,遇到多么无情的打压,还是会信心向往着美好生活,关心着自己身边的家人,为自己身边的人献出自己美好的期望。这就是中国基层劳动妇女的心声吧。虽然她们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是她们用自己的真心来维系这个家。


        三、剪纸艺术
        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图案的艺术形式就是剪纸,它是中国必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古代社会,剪纸几乎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手工艺术。由于当时“男尊女卑”及其封建礼教观念的影响,广大农家妇女地位不高,她们在剪纸过程中可以淡化现实的苦难;同时又通过对一剪纸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剪纸的象征意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
        在剪纸的女子中,我最喜欢剪花娘子库淑兰。喜欢她质朴艳丽的剪纸作品,里面洋溢着生命气息。大概是在中国,那些个美好的背后都是由悲惨作为铺垫的。在这些光鲜亮丽,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下,却是库淑兰倔强的灵魂。晚年的库淑兰潜心于剪纸创作,经常顾不上做饭吃饭,为此也没少挨丈夫的指责与打骂。特别是80年代以后,库淑兰在家中常忙于剪纸致使锅里的饭一次次烧糊烧干,锅被一口口烧坏。当她作为笑料告诉采访的记者时,常常换来大家的一阵阵笑声。为此,县上的领导、文化部门的干部一次次为她家买锅、送锅。这种现象一度成为旬邑剪纸界的一个笑料。但是在了解她生活的时候,不禁感到一阵阵心酸。在别人家七八十岁的老人正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每天都过着衣食无忧舒心日子的时候。库淑兰老两口却因为衣食而苦苦地做,苦苦地剪。我心里在想:你在为谁而做呢?
        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特别是对剪纸老艺人们来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总是觉得国家对民间美术还是不重视,那么多的艺术家去世了也没有人知道,那他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就算是失传了。过去妇女人人必会的一项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这巨大的反差让人顿感时光的流逝与无奈。当记者慕名来采访她们的时候,她们已经枕着黄土永远地睡着了……
        四、个人观点
        在这些优秀的不为人知的艺术家去世后,人们又来争先恐后的来购买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这个时候,就有商贩来贩卖他们的仿品,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彼。民间艺术成为一种消费性质的商品,即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在今天这么一个传媒越来越发达,已经没有什么地方仍然能单纯保持古朴格调的世界,这种消费性艺术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消费对于民间艺术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不仅对民间艺术淳朴风格的造成了破坏外,他的艺术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就像现在很多地方,工艺品由于市场的激烈与竞争,大批生产,粗制滥造。现在出去旅游,已经有很多的商贩开始贩卖那些艺术家的复印版,不再是自己的创新。一个样子出来了无数个复制品,这已经不再是艺术了,而是抄袭。不能把民间艺术当做喧哗取众的畅销作品来制造,还是要让民间艺术保有自然的精心讲究,我们要真正将它作为一门手艺来珍视。
        作为消费的民间艺术与自然生长自然制作的民间艺术,都有着一种在审美上的有意的引导注意,但两者是不同的。其中你这是人注意到它作为商品的性质,而后者则是一种超越活动形式本身从而进入到情感和心灵,是一种感受的同化。
        在现在已经有很少的民间艺术的精品了,但仍然有那些不畏险阻,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艺术人,他们是纯粹的在追求自己的精神需求,完成自己想要的,自己愿意看到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论艺术的本质[M].译林出版社,康拉·费勒,2017
        [2]艺术传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邵培仁 主编,1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