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3期   作者:陈秀娥
[导读]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中心小学  福建省  南安市  362342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优良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优良的家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多走弯路。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家风也是随着时代在改变着,但是不变的是我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就少不了这些素质。所以,我们在家里都尽量教会孩子善、摈弃恶,教会孩子做一个有秩序懂礼貌的孩子,使孩子有进取心、荣誉感。
        下面谈一些案例和感受。
        一、我们常听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结果公布了,清华首居亚洲榜首,一时间清华大学再次聚焦了亚洲学子的目光。
        单小龙,18岁,宁夏西吉县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是全家人的希望,在高考中以676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录取。
        每天早上9点就在工地工作,单小龙每天在工地差不多要搬12000公斤的钢筋,连包子都只能吃素馅的。
        “一个素馅的包子比肉馅的要便宜3毛钱”。
        可单小龙知道,自己不能去攀比,自己应该去跟同学比的只能是学习。因为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只有学习,除了这条路,再无他途。
        生活的艰难没有催垮他,反而历练他的意志力。只有扛得住艰难,才能配得上梦想。
        二、老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原生态家庭优良家风,教育作用不可或缺。
        面对教育新形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家风更须略知一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丰富的文化积淀,如:六尺巷、陶侃退鱼等典故,比比皆是。
        三、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家庭教育对于奠定人一生的心理风格有着重大影响。树有根,水有源。若想知道一个成年人为何会产生如此种种的言行举止,其实只需追溯他童年的生活便可窥知一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是,该如何去为我们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焦虑。人们只需轻轻滑动手指,就可以透过小小的屏幕触碰到美妙的大千世界。但,纷纷扰扰的信息也时刻都在有恃无恐地瓦解、重塑着我们的认知。因此整合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混乱,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边界”来帮助孩子抵抗外界诱惑是很有裨益的。而“价值边界”的 形成恰恰就需要父母、长辈正确的、正向的言传身教。显然,“教些什么”也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四、中国有句古话:“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我认为,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宝贵财富。这些传统文化如同浩渺宇宙中璀璨的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家族都可以从中汲取到精华的部分,与自己的经验材料相结合,“编撰”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家文化”。好门风能教我们做人的涵养,好门风一代一代地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秩序。
        五、新时代下优秀的“家文化”大致可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两部分。
        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第五季——晋江五店市》对于晋江人来说,五店市是个特别的存在。就像这座城市的根,来到这里,每个晋江人都会觉得格外亲切自在,内心温暖而充盈;就像风筝的线轴,即使风筝们飞得再高再远,飞出国门,翱翔世界,身后的这根线,也可以将他带回自己的来处。五店市这片红砖古厝,不仅是一段乡愁记忆,更存储着晋江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蕴含着晋江儿女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我们生于闽南,长于闽南,闽南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家庭观念浓厚,家风传承良好。
        我自认为从小熏陶于此良好环境,受益匪浅。记得有句闽南谚语“没好序大(长辈),就没有好序细(晚辈)。”,大人们经常挂在嘴上,意为“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长辈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这样的行为必将影响到晚辈,对家庭氛围产生不良影响,要求自己为后辈做好表率;
        小时候家里长辈就经常在我耳边念叨:“细汉偷针,大汉偷杉。”就是家长应该注意防止孩子养成坏习惯,否则长大后恶习难改,强调子女幼时教育的重要性;
        “靠吃家伙(祖业)是没好尾(晚景)。”一个家族的产业都是祖辈们辛勤打拼而来的,告诫子孙不应靠吃祖业,懒惰不努力,这样最后会“没好尾”,坐吃山空;
        “瘦账肥算盘”说的是看起来小数目,甚至是不值得提起的小数目,如一滴水、一粒米、一滴油,在某种情况下会积少成多,不能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
        “一枝草一点露”,教导我们即使处于贫穷、饥饿、受人践踏、欺凌的弱者,也一样有雨露的滋润,在逆境中不要失志,路就在自己脚下,勇敢向前,总有成功的一天;
        “晴天要存雨来粮”,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生活,珍惜当下……,这些林林总总的接地气的、朴素的语言,至今时常在我耳边涤荡,教我心怀美好理想,提醒我谨小慎微,激励我积极向上,让我淡泊名利,潜心教育,播种桃李,收获价值。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家训、家教的力量就如绵绵细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希望通过闽南家风,对我们今天探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更好教书育人,更好活在当下,起到一个指引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