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萨克族舞蹈基本动作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巴艳·阿万
[导读]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他们用歌舞抒发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巴艳·阿万

摘要: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他们用歌舞抒发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本文以哈萨克族舞蹈内涵、特征、基本动作特点等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作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  内涵  特征  基本动作特点
        前言:“舞蹈”作为专业能力,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和必修的一项专业技能.其主要任务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园教师能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使其掌握舞蹈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表现形式和基本方法等,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而哈萨克族舞蹈作为我们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完成舞蹈教学目标之一,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我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哈萨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作以下说明。
哈萨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不单单只是技术、技艺的教授,更应把握好哈萨克族舞蹈的风格性,把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下去,通过课堂这一教育平台将哈萨克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真正的融合起来,将真正的哈萨克族舞蹈真实的、完整的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并更进一步的使得哈萨克族舞蹈的教学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态势。
        一、哈萨克族舞蹈的内涵
        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歌舞形式多为跳跃,冬不拉是主要的伴奏乐器。舞蹈的基本动作大都以模仿动物的形神姿态和各种劳动生活活动场面为主,各种舞蹈的基本动作步伐比较单纯、精炼,由于同生活中的动作和哈萨克族人熟悉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易于掌握,这是它能够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前提。舞者根据舞曲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结构等方面即兴变化而改变舞蹈的动作、表情和构图。哈萨克族舞蹈在流传过程中尽管有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但在基本动作的风格中能体现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
        哈萨克族人认为“马”是男人的翅膀,男性舞蹈刚健豪放,骑马时从容挺拔的飒爽英姿,是赛马、叼羊、角力等激烈竞技中矫健身姿的缩影,而女性舞蹈则另有一种审美情趣与男性舞蹈恰成对比,女性舞蹈动作中有许多模拟白天鹅的动态,手在头顶的动作不像维吾尔族舞蹈翻腕手心朝天,而是手背朝天以象征天鹅的头,压腕曲臂、兰花手型或五指并拢,大拇指的指肚靠在中指的第二关节处,象征天鹅的喙。手臂与手指似涟漪般的波动,意味着天鹅凫水的动态,上肢动作及场位明显地呈圆形,有人认为这动作与哈萨克族人常年住在圆形毡房有关。
        二、哈萨克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哈萨克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的歌舞,用“动肩”跳“马步”,动作感极强,表现出粗犷剽悍的民族风格和热烈奔放的草原气息,其舞蹈奔放豪迈,娇健,表演幅度大,动作潇洒优美,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含蓄、舒展的特点,这与他们的生活习俗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哈萨克族舞蹈基本动作运用的部位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草原民族之一,民间舞蹈在哈萨克族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舞蹈运用哈萨克族舞蹈显著的特点,即头部的晃动和挽软手,围绕哈萨克族服饰头顶上一束长长的羽毛展开表演。舞者时而向一侧晃动头部,抖动头顶的羽毛,时而用双手挽绕头上的羽毛,展示出哈萨克族少女活泼、俏皮的形象.此外,云步是哈萨克民族常用的步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对云步有较多较广泛的练习,并且将其灵活运用到了幼儿教育的舞蹈教学中,哈萨克族舞蹈基本动作多用头、颈、肩、臂、腰、臀部、眼的运动姿态来表现,模拟某种形象,捕捉优美的造型,达到娱乐的目的。例如“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以骑马为题材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矫健等姿态。男子动作轻快有力,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动作特点:“翻手硬肩”、“板腰”、“紧握缰绳”,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动律中表演粗犷、彪悍、豪放的风格;女子则以自豪的“花儿赞”、窥探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动作,使舞蹈优美舒展,活泼含蓄。
        2.2哈萨克族舞蹈的服饰与动作
        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生活着一群可爱的民族,他们善歌善舞。在哈萨克族文化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着装,也因此成了他们特有的风采,我在学前教育教学中也给学生们讲解了哈萨克族服饰浓郁的游牧民族特征,牧民主要以羊皮、羊毛作为制衣原材料,也有一些用狼皮或狐狸皮为原材料的,男女服饰差别较大。哈萨克族舞蹈中女士帽上方插有天鹅、猫头鹰等羽毛,因此其头部上方的手部动作幅度较大,再者,哈萨克族舞蹈中女士裙多为百叶裙,下摆大,因此手部的提襟动作自然较开放一些,男子喜欢穿宽大的裤子便于骑马放牧,因此男性服装以宽大和朴素为特点。哈萨克族中帽子中最有地位的是“吐马克”。“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其他有很多种,根据季节和地区气候,种类繁多。
        2.3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中的基本手部动作
        哈萨克族女子的基本手型是兰花手,手臂动作特点是柔软地、从容不迫地、平稳地从一个姿势变化到另一个姿势。手臂的动作可以与手的向外旋转,或向内旋转配合这座,而且要旋转的运程,呈波浪状。男子的手臂动作比较硬直的,变化姿势时也较为急剧,有时手上翘,手掌向外,手的旋转动作男子舞蹈是不常用的。这些基本的舞蹈手势在我们中职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
在哈萨克族舞蹈中,手的许多动作是使用某些真实或假想的道具所形成的。例如,男子舞蹈中可以使用弓和皮鞭,女子舞蹈可以使用辫子、手镯、袖子等。哈萨克人是马背民族,他们的舞蹈就以表现马背生活为主。舞蹈多以骑马生活为题材,双臂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基本舞步有:踏步、跺步、马步等,因此哈萨克族舞蹈的舞步动作多为粗犷。
        结论:
        综上所述,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风貌,他们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在中职教学中运用哈萨克族舞蹈词汇丰富这一特点,更加充分展示中职学生学前教育专业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突显哈萨克族舞蹈舞姿的优美,使之成为中华舞蹈艺术海洋中的一颗明珠。
文献摘要
[1]《“哈萨克族文化”的文学化阐译》[J].陈刚、王平主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
[2]《优美的哈萨克舞蹈》[J].韩连赟主编丝绸之路,2007年7月.
[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李北达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