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基础计算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史卫杰
[导读]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

陕西省兴平市槐巷小学     史卫杰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培养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琅琅上口的儿歌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游戏教学。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可以采用“拍手”的数学游戏,以10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问:同学们,我拍了4下,你们要拍几下就凑10下,学生边拍手边回答:老师,我们拍6下就够10下了,也可以用小棒来教学凑10数,教师拿出3根小棒问:同学们你们拿几根小棒就凑10根了,学生会拿出7根小棒说:老师我们拿7根就够凑10根了,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可随时改变形式,如个人回答,小组回答,集体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只要有了计算的兴趣,计算的能力就会慢慢的提高。
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计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的解答“1+2+3+4…+99+100”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的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因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分析仔细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兴趣增强了。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歌激发兴趣。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讲清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依据
        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算理在计算教学中作用非常大。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会做计算,并能做正确的计算,但他只是一个机械的规律的执行者。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对于计算基础不明白算理在学习高一级计算时可能导致越学越不明白。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算理,要让学生明白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背后支撑的算理到底是什么?
        如:在三年级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会有很多教师这样处理30×2=?的教学:先不看0,用3×2=6,然后在计算的结果后面添上一个0就是正确答案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更多的是明白了一种计算方法,但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其实在他们心里还是存有一定疑惑的。这就需要算理地支撑。要让他们理解算理,可以借助小棒。将小棒10根捆一捆,为什么可以先算3×2呢?因为这里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2个3捆是6捆,一捆是10根,所以一定要在后面添上一个0。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果不理解算理,只会越学越混乱,就会出现很多不可理解的错误,而我们总会埋怨学生不会检查。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我想可能就是我们平时算理教学的不够到位吧!因为只有当我们的算理教学能做到扎实有效时,才能为学生地自查自纠提供知识储备和检查的方法。
        三、加强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加强口算训练,在每节数学课前,我都会利用3至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如:(1)口算比赛,让学生在书上口算练习题的后面直接写得数,并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说自已的诀窍。(2)看口算卡片直接写得数,可以将书上的口算题或一些重点口算式题写在卡片上,学生依次写出得数,最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3)听算,教师念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口算题,听算结束后出示口算题,组织学生校对,评价听算结果。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形式,既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多数学生口算能力的质量。
        四、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长期坚持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使人终身受益。学生计算习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计算中,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另外,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注意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正确计算。
        六、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题,我们不能无奈地、被动地采取“错题----改正”这样单一循环的方式,而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我准备一本记录本,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