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柏雪峰
[导读] 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在各教育阶段的不断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教学重点。

重庆市渝北区统景中心小学校  柏雪峰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在各教育阶段的不断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教学重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基础性以及综合性的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前提。本研究就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内涵进行融会贯通,构件有效的教学体系。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育本质的体现
        数学这门学科,虽然在教科书中我们不曾见到过抽象这个字眼,但是其教学内容很多都较为抽象。很多教学内容所反应的并不是其事物自身的属性,而是在各事物之间提炼出的能将其作为独立思考的内容。在对抽象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怎样从形或者量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通过抽象教学内容的学习,去认识我们周围的这个客观世界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抽象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比如,在西南师大版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中,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一章节的学习,教材中设计到“满十进一”的小班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数小棒、摆小棒以及捆小棒等方法,利用小棒解答教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积累起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构建起抽象的数学思维。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
        二、在实践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关系到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数学推理能力也是贯彻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数学推理知识。比如,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或者“你知道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等等一系列的提问,这样的编排其实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激发同学们的数学推理兴趣。
        比如,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到有关数字填空推理的知识章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将推理的数学思想在平时的生活事例中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知识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首先,需要先引导学生了解填数的规则,即是让同学们对行和列有清除的理解,然后告知同学们每一行每一列,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当同学们了解这一填字规则之后,先让学生自己去填数,学生在自己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其实都不会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填数,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完成,他们意识当中仅仅会记得老师说的一个数在每行每列中只能出现一次。所以,第二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关键点的确定。
        三、培养学生将整体观点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空间想象能力是有限的,也没有较强的图形观念。而在空间与图形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单凭自己对图形和空间的理解想象,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将整体观点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而信息技术的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图形和空间概念具体化,将空间和图形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以及生动化,从而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空间与图形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老师在教授空间与图形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重难点问题,即是老师用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一些教学工具进行讲解,学生还是难以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进行圆柱体积知识点教学时,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笔者采用信息技术将圆柱体分成均匀的几份(如图1),然后将圆柱体切开,再进行拼接,将圆柱体转变为与长方体相似的物体。其中,笔者将圆柱体地面划分若干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划分的份数,就与长方体更近似,然后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
 
        图1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方法
        如果在讲述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没有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是很难对这么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掌握的。特别是对一些想象力不丰富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学习,不用再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灵活多变功能,能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物体的大小快慢、动静虚实等之间的变化得到直观的体现,将物体的运动过程或者发生过程以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并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体积应用题的时候,将应用题中涉及到的盒子运用多媒体进行不同角度的展示。应用题题目为:现有一个礼物盒,从盒子里面量长、宽、高分别为30cm、14cm、16cm,小明想用这个礼物盒装长、宽、高分别为12cm、7cm、6cm的长方体礼物,请问可以放几个?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老师再用多媒体将礼物盒的各个角度进行展示,从展示中学生就能看到,沿着长能放30÷12=2行,将两个盒子的高和宽进行调换演示,学生可以发现能放16÷7=2层,以及14÷6=2排,最后得出答案可以放8个这样的长方体礼物。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能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有效掌握教学知识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就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且能将推理和抽象的教学观点相融合,以此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学生在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上,构建起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学习启蒙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数学思考能力,突破数学学习障碍,并且能掌握将整体观点进行融会贯通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