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于盼盼
[导读] 《自相矛盾》教学案例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李庄镇华李小学 于盼盼

        一、激情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生:喜欢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一猜。生:《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师: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简单来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么疑问?
        预设:自相矛盾什么意思?什么是矛和盾?
        师: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我们一起来看图片。这就是矛。这个是盾,你们发现毛和盾有什么特点?生:矛锐利,盾坚固。
        师:这两个字,也是我们本课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们观察,矛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指导书写矛和盾。
        二、读准确,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自相矛盾》。
        简介韩非子。同学们看,这篇寓言故事与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断句,读出古文的韵味。检查字词。
        2.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三、读明白,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读准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不过我们还要把它读明白,怎样读懂课文呢?谁能结合我们上学期学的古人谈读书,来说说学习的方法?
        预设:结合注释 、多读多想、联系上下文、同桌互相交流、上网、借助字典、词典??????
        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师巡视)
        师:课文的主人公是谁?(楚人)楚人做了什么事?(夸他的矛和盾)聪明的孩子们,学到这里你肯定又有问题要问了?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预设生:楚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有人向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他回答不上别人的问题?
        2.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再来自学课文。注意:大家先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
        师:老师也有问题,想请同学们来帮我解答。楚国的集市上,一堆人围在一起,究竟在看什么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文中的话?指生读。
        出示句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看来,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你能用白话文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生:结合注释
        师:大家看,这里有两个同音字鬻、誉,这个鬻的意思是——卖,那这个誉在这里的意思是——夸耀,夸赞,赞美
        师:你是怎样读懂这个誉字的?你说。生:联想 猜测的方法
        师:大家看,我们结合注释,运用联想、猜测法就把这句话读懂了,老师给你们点个大赞。指导朗读。
        师: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指生读。
        师:孩子们,这个人一直在干什么?生:自夸
        师:通俗地讲就是在吹牛。好,下面你们来模仿他吹牛,我看你们谁学得像。
        师:你来吹一吹,大家看他吹得像不像。  指导生朗读。
        师;(老师走到学生跟前,随手拿起一本书递给他)这就是你的盾,拿着它,再吹一次!  生: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师:谁再来吹?  (指生读,指导读出感情)  大家一起来吹一吹吧!
        师:吹完盾了,咱们再来吹吹矛,谁来吹?指生读。
        生读: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生谈理解。
        师: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指生读。



        师:有意思!咱们男女生比赛一下,每个人左手拿矛,右手拿盾,你就是那个楚国人,看谁吹得像!我还是读旁白。女生先读,男生再读。齐读。师:好像还有一个人的话,谁的?  生:围观的人。 
        师:也就是旁观者。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那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谁来读旁观者的话?
        生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
        师:说说你对(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生谈想法。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4.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请你来读。
        5.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生:其人弗能应也。
        师: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生谈理解。
        6.师: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生:窘迫、吃惊、张口结舌
        师: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四、延伸领悟寓意
        师: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生:不能
        师:同学们,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楚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但他心里肯定有想法的,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如果你是“楚国人看见眼前笑成一团的围观者,心想__________” ,就写楚国人心里的想法;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见眼前这可笑的一幕,心想___________”,就写围观的人心里的想法。这三列是楚国人,这三列是围观者。?学生练笔。? 交流反馈。
        师小结: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中。(板书:实事求是)
        五、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写到日记本上。
        1、师: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生:不能
        师: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
        生1:
        生2: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师: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
        师: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时间充分可以写写,进行个小练笔。)
        是啊,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中。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读懂了这篇文言文。
        五、配音讲故事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
        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将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
        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六、背诵积累
        学到这里,是不是有人会背诵了呢?谁来试试?真厉害,老师为你点赞。还有谁想试试?巾帼不让须眉呀!会背的请起立,不会背的可以看着课本朗读,大家一起来背诵,起——
        七、拓展阅读
        大家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古人写的文言文,课下,大家搜集来读读,背背,相信你一定会爱上文言文。
        八.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写到日记本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