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学素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马素梅
[导读] 重视文学素养的熏陶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陕西咸阳中学   马素梅

内容摘要:重视文学素养的熏陶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也应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激发其兴趣为主。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设计的文学色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等。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实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素养 培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首先,培养文学素养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其次,培养文学素养是更好实现美育的要求。 美育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主张文道统一。孔子“克己”,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屈原注重“内美”,司马迁讲“忍性”,诸葛亮“简以养德,静以修身”,等等,莫不是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到人生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最后,培养文学素养还具有现实的意义。能丰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理论对“文学素养”培养的教育理论的探索,使语文教学理论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有利于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为: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
        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类作品,散文、小说、诗歌,甚至戏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以教带练,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喜爱。而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教材中编入了一些鲁迅的作品。有人说学生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学起来有难度,但这些作品却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很好的跳板。《祝福》《阿Q正传》等等小说人物,祥林嫂是备受压迫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集中反映了国民劣根性,这些都非常切合小说作品中关于典型人物的理论。这些蕴含丰富的人物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巨大魅力。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并理解这些典型人物形象蕴含的意义,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文学色彩。



        语文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的文学性特征非常明显。除了教材的文学性特征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注意这一特点。比如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是40分钟的开始,有时候它会直接决定整堂课的气氛和情调。因此,设计好的导入语,就可以让你的课堂从开始就充满激情,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你需要的情境中。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导语设计为例: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如此富于感情的文学语言,除了营造课堂必须的情感情境之外,还可以给学生以文学的熏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精而不繁。不能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更不能用太多的训斥语。而文学性语言,不仅可以很好的过渡到下一环节,可以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思维。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①、作品推荐。学生由于年龄和生理的限制,往往不能选择合适的阅读对象,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导读”的作用。凭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讲解作品的长处,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解,从而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②、开设阅读欣赏课。现在的学生被文化快餐、卡通漫画所诱惑,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习惯于不求甚解,只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些简单的赏析指导。开设专门的阅读欣赏课,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写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古代学者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可以引导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模仿场面描写、引用经典句子、缩写或扩写某个章节等。只有这种读写结合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滚动提高。④、互动交流。这是整个指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展示学生的成果,激励学生的兴趣。如展示学生的文章,举行“阅读交流课”、“小型演讲会”、“班级辩论会”等活动,目的是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的读、写、听、说、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结语
        文学素养的培养有赖于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关键。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