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学生实际进行学科育德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甘志莲
[导读]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途径,育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渗透,更能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健康成长。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中心学校  甘志莲  530415

摘要: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途径,育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渗透,更能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健康成长。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育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注重以生为本,将学生实际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加以关注,并且能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基于学生实际开展育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学科育德;教学策略
        前言: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学生实际加强育德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通过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品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日常教学通常仅停留在听听读读写写的层面,很难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这样就导致育德教育效果不佳。由此看出,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基于学生实际开展育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塑造良好人格及行为习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育德
        由于一些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属性没有真正的深入分析和掌握,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设置在吸收知识上,导致原本有趣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纵观当前教材的编排特点,不难看出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提供最适宜、最感性的认知氛围,让学生在深入的实践体验中洞察教材内容,形成激发学生内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认知动机。
        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时,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认知视野拓展到更广泛的公共场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生活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你注意到一些人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了吗?告诉我你看到这些场景时的感受。当学生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教师的镜头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源自生活的情景:一是一些孩子在泳池边玩水;二是一些孩子在公厕里不注意公共卫生;三是一些孩子在参观动物园时随机喂养动物。生动的画面,加上生活的原始积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内在认知意识。随后,教师成立了“公共场所言行审判会议”活动,邀请学生分别担任审判员、审判长、诉讼当事人、辩护人等不同角色,对课件中呈现的情景进行感性的辩论和裁决,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更好地阐明自己的道德言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打下基础。
        二、强化学生实践感知,在团队协作中深化育德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紧密围绕着实际的教学话题和相关内容,运用较为深入的对话方式彼此影响、相互激发的一个过程。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是如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对话,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引导学生紧密围绕文本内容开展相应的合作性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效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还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能够充分唤醒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识,还可以举行“小小雏鹰在行动”的团队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充分运用团队的力量针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调查,看看自己身边人都有哪些传统美德,并且从中进行筛选和整合,在课堂中对其进行讨论,如何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可以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聊天说话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更好的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实践的深处,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感知,还能在团队协作当中更好的深化育德教育。
        三、顺应学生认知需要,在角色表演中深化育德
        小学生爱玩、爱闹,喜欢表演不同的角色,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或者是记忆,很难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反的,如果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充分展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将自己当成是教材情境当中的人物加以深刻的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我参与,我奉献》一课时,为了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善良的品质,在生活中做一个善良的人,学会关心、理解、尊重别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表演的活动。如学生进行“拄拐杖、蒙眼睛、找东西”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尝试残疾人的感官不足,体会他们正常生活中的困难,关心残疾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角色表演结束后,教师的镜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让学生从残疾人的角度进行感知,有效激活了他们的内在认知意识,比劝诫更为有效。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学生实际的育德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掌握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与育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良好发展,促进学生品质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琳智.“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华夏教师,2019(14):10-11.
[2]钟梦琪.德育教材中美育元素的探究——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为例[J].林区教学,2018(12):16-18.
[3]田晓玲.小学部编本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亮点与思考——以山东省《道德与法治》德育优秀课例观摩活动为例[J].现代教育,2018(05):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