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建构:道法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徐恩伟
[导读] 道法课的性质,决定身边的生活事例可以成为学习内容。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徐恩伟    315830

【摘 要】道法课的性质,决定身边的生活事例可以成为学习内容。从生活建构的角度出发,合理选用好生活资源,通过课前——引入生活的建构,课中——演绎生活的建构,课后——拓展生活的建构,让学生素养的提升融合于课内外,践行于生活中。这三个建构,共同筑就道法课堂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点。
【关键词】生活建构   道法课    核心素养   支撑点
        道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提升学生的生活。”
        一、课前引入生活建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基础
        课前生活建构,其表现形式就是在对教材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许多课本上没有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教材与身边生活资源引入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开了课前生活的建构,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课前引入生活建构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启动器。通过在课前去深入研究道法课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裁剪,并以生活引入的形式呈献给学生,它就能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启动器。在人教版道法三上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板块中,学完了第二课《走近我们的老师》后,在下课时间,我看了这么一件事:在教学楼走廊搞卫生的清洁工阿姨在辛勤打扫,拖把都快碰到小脚了,而孩子们却熟视无睹,毫无退让之意,甚至还有一个女孩子又在清洁阿姨拖干净的地方扔下了橘子皮。刚刚在课堂上被他们讲得如何如何尊重好老师的那股高兴劲,一下子不见了。我联想到:

 
       我在思考:面对“身边”这些在校园里终日辛勤劳作的“一家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总是对他们视而不见,甚至不友善呢?我们道法课牢记教材内容不是目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我决定再上一节课,题目定为《走近我们身边的人》,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理解学校一切的美好运营,除了校长老师同学的努力,还有哪些“身边人”也在为学校努力服务。并体会身边的“这些人”是如何为学校的美好发展努力做出贡献的,从而明白他们的工作很重要;养成对身边“这些人”尊重的更好习惯。我把这节课的素养提升点定位在这些方面,希望通过引入学校“身边人”这个生活事例,以此为启动器,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道法课的核心素养培育功能。
        (二)课前引入生活建构是学生核心素养内化的助跑器。道法课的教师往往不能被教材所束缚,要善于寻找课堂教学终极的判断标准,要具备大教材观,善于将书中内容转化为生活主题,将文本与生活教材巧妙融合,从而通过这种融合巧妙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确定好本课素养提升定位后,我设计了一个针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职业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202班   学生总数22人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比如说学校保安,有孩子还不知道他们守卫校园的作用;也不知道图书管理员终日整理书籍的辛苦;更没体验过食堂的工作人员洗碗、切菜、烹炒的劳累,所以不知其存在的真实意义。
        通过这样的生活调查,马上就可以捕捉到这堂课我们要把对这些“身边人”从事工作的意义要进行深入了解,明白他们给学校带来的美好,懂得他们的不可或缺,从而学会对“身边人”应有的尊重。确立了这个助跑器,就有助于学生素养提升的加速推动。
        二、课中演绎生活建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和关键
        有课前引入生活的建构,便可以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在道法课上,教师要灵活、准确地演绎生活事例,深入浅出地设计好教学问题,使明理、激情、导行三者有效统一起来。
        (一)触境引起思考———激发学生核心素养 。在《走近我们身边的人》一课教学伊始,小朋友们先看完学校介绍的视频,让小朋友们考虑一个问题:这么美丽、干净、让人快乐幸福的校园是由哪些人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呢?由于课前的调查,学生们除了校长、老师们,一下子还说出了:图书管理员、食堂阿姨、厨师、清洁工、花工、校医等很多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在出示学校那么多岗位员工的工作照片后,有学生就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哇,真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在为我们的学校服务着。”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对这节课的兴趣自然来了。
        这时,老师话锋一转:“这些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工作的叔叔阿姨们。你们知道每天他们都要做些什么工作吗?”小眼睛眨巴眨巴的,小嘴抿着似乎要动,但是要想说出很多看来有难度。这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了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身边人”工作的认识和思考。从激发兴趣到引发思考,在教师用生活素材引入的巧妙结合下,让学生不知不觉投入角色和情境之中,学生学起来会真实、轻松、有效一些,核心素养激发会更加充分。
        (二)深入才能浅出———酝酿学生核心素养。道法课堂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更是与生活的对话,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深入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些“身边人”工作的辛苦和付出,我让学生重点看看学校厨师叔叔给大家炒菜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猜猜做这份工作怎么样?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炒炒菜。把这个厨师叔叔炒菜的锅带到课堂,让学生先体会空锅颠颠说感受,然后体会拿时间长一点儿的感受。接着把切好的三斤土豆片慢慢加进锅里,再请小朋友颠颠锅说说感受。甚至请班级中力气最大的小朋友来当厨师掂掂锅,采访下他颠过锅以后什么感受。再介绍一个厨师每天要炒菜掂锅重复2400次以上,去体会付他付出的辛苦。在这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强烈的动手体验,使教学的主题要求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道法课教学是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情感渗透,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里的教学,很简单但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从很多学生谈感受的时说“累”、“超酸痛”、“胳膊太难受了”等,看出他们体验和感悟的深刻。
        (三)心动就能行动———感悟学生核心素养。道法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经历过之前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后,学生心动了,就要给机会促发他们的行动。在课后面部分,我设计在现场请到了学校的保安叔叔、校医、清洁阿姨三位代表。让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式,如打招呼、拥抱、送贺卡、自制小礼品等表达对这些叔叔阿姨的尊重,也把这节课学生的现场热情调节到了最高潮。这种活生生的“身边人”直接请进课堂,让学生直面问题,会更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展开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品德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心动中自觉行动起来,便于把这节课的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
        三、课后拓展生活建构———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桥梁和延伸
        一节道法课的结束,不是让学生把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而是让学生在新的起点上思考更为深入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要比别人走得更远,那对于学生的生活建构就不能停止,道法课就要搭建课堂与课后的桥梁,与生活相联系,真正地让思想品德养成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在课后,我布置了这样走入生活的实践体验:
        收看一次“触目”的镜头。选取了学校安保的视频摄像,截取了孩子们平时对保安、清洁阿姨、食堂工友、花工等“无视”的镜头,让大家结合视频看看自己平日的表现,来检点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这些做法给“身边”在这些岗位服务的叔叔阿姨带来了麻烦。
        开展一次“现场”的采访。在跟学校食堂、保安室、医务室、图书馆等联系后,对这些场合的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现场采访,要求孩子们带着问题:

        让他们实地认知“身边”这些工作的性质,明确“身边”这些人劳动付出的实质意义。
        组织一次“实在”的体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了一次岗位体验,如:让男生当保安站门口半小时;让女生当保洁员打扫学校的剧院;去食堂擦桌子、洗碗、拖地一小时等,在这个前提下,组织说说体验劳动后的感受,明白要把“身边”这些岗位的工作做好的不容易,从而树立对该职业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进行一次“深刻”的追问。讨论会上,我只问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学校有一天没有了这些人服务,你觉得会怎样?”

        通过这样的假设,让孩子们想象,让他们知道“身边”这些工作人员的不可或缺,校园里没有他们不行,他们的劳动很重要,切实从心底里珍惜他们的存在。
        学生素养的形成,首先是从内心里去接受并认同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会把“身边”的他们当做是“一家人”,才会记得他们、携手他们、学习他们。其次是内化后在言行上表现对他们有礼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会坚持对他们尊重。如:早晨看到保安叔叔学会微笑、学会问好,接过食堂阿姨盛好的饭菜学会鞠躬;学会为他们的工作让路,学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如:吃饭不掉饭粒,尽量“光盘”;图书看完、器材用好放回原处;不在公共场合随意丢弃垃圾等。这种学生在心动后的自觉行动,才是素养积淀提升的最终展现。
        让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道法课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然后进行生活建构。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调查、访问等实践的机会,同时在课上努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展开情感和道德实践;把课堂的生活架构到课外,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学到的素养才能变得更加丰满、深刻。
参考文献:
[1]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仲崇柱.教学建构:道法课堂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点[J].新智慧.2018(36)
[3]陈慧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