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石晓晓
[导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转变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  石晓晓  2664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转变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要逐渐从传统管理方法转向教育性管理,转向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管理,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其中,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对提升小学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质量,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人,尊重人的尊严、需求和价值”,其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其个人价值。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其中的"人"主要是指学生,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其指归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每一项成功,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突破,而是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综合作用。同样,人的文明感和幸福感的获取,也是各种因素交汇和激发的结果。因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差异,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也不是千人一面的所谓人才。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持续的发展,才能造就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社会。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的模式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必将成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趋势。   
        (一)把思想品德的塑造,放在"以人为本"的首位 
        “以人为本”首在“立人”,即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
        一是开展好以“红色+”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做到组织到位、内化于心.根据国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省《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指导纲要》、市《关于构建“一核五翼九制”党建共同体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及《关于实施“一主双线六环”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本真教育”实际,以“红色+”为主题,结合各类节日、纪念日,开展党建引领下的红色本真德育活动,厚植红色基因,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建立好以“立德”为主题的师生评价体系,做到奖罚分明、外化于行。根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青岛市中小学生处分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在以前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阳光师生”评价体系,重点抓教师的行动引领,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建模为抓手,以班主任为排头兵,以多科联动为主阵地,强化执行、简化流程,利用半年多时间,形成本真特质的师生阳光形象。



        三是培育好以“一站一队”为主题的德育品牌,做到特色鲜明,宣传引领。继续深化“阳光广播站"和"阳光义工队”两个德育品牌的培育工作。在“阳光广播站”中植入红色元素,加入教师角色,融入语文素养,建立班级、级部、学校三级播音员队伍。班级尽量做到全覆盖,级部和学校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强化指导教师的作用,大力表彰优秀播音团体、个人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加强“阳光义工队”与市级义工队的对接,扩大师生参入面,加大活动力度,放大活动意义,建立班级、级部、学校三级义工队伍,注重统筹协调,将义工活动尽量与社会活动结合、与访学活动结合、与实践活动结合;注重辐射引领,将义工队拓展到家长,联合到媒体,整合到学校管理,大力表彰优秀义工团队、个人以及优秀指导教师。  
        (二)创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将学校主路大门口至教学楼段打造成红色走廊,让师生一进校门就能接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对办公室、教室进行文化设计,利用现有绿化区打造多彩景观带,赋予各景观带鲜明的红色含义:小操场前的五色园赋予长征精神、紫薇园赋予延安精神、柿子园赋予沂蒙精神、广玉兰林赋予红船精神,做到“一景一物皆寓意,一草一木皆育人”。利用学校种植区打造绿色劳动基地,并以基地依托,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现与语文、数学、科学、品社、综实等学科的整合,研编“农+G”系列校本教材,实现课程有机整合。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一是立足于校本教研,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做到教学有方,育人有法。结合市教研活动,制定以“学生学科能力”为检测标准的校本教研体系,加大推门听课力度,加大骨干培养力度,加大课堂开放力度,引导教师多借鉴、多反思、多锻炼,规范课堂做到有流程、有标准、有效率,落实好对学生的发展关注和身心关爱。
        二是立足于习惯养成,强化学生素养提升,做到学习高效,能力高强。根据《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千人提升引领 万人生涯规划”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实施双1133学科素养提升计划。第一个1133是以习惯养成为一个主要抓手,以班级为一个组织单位,将学生分ABC三个层面,锻炼“读写算”三项基本能力;第二个1133是以一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指导教师,一个教师至少辅导兼顾三个层面的3个学生。同时,精心设计不同层面的学科作业和素养展示活动,以作业切入、以活动引领、以榜样激励、加大对优秀师生的表彰力度。
        三是立足于"览书辩见",强化课程整合提升,做到学以致用。学校继续围绕“览书辩见”的探索,加强合作小组建设,强化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加大以“览书辩见”为抓手的学科整合,引导所有教师参与到学科整合创新上,参与到“览书辩见”指导上,让学生学会整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语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完善教育理论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因此,首先就要求小学教育管理者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等,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得以真正实现,让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筑蓝图、燃起希望、实现梦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