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职生消极情绪特点与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20/6/5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陈丽华
[导读] 家庭是孩子人格的发源地。

福建省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   陈丽华

【摘要】家庭是孩子人格的发源地。许多研究发现,来自单亲家庭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可能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而情绪则是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此研究旨在了解单亲家庭中职生消极情绪特点,探析成因,并进一步明晰对策,为改善单亲家庭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字】中职生  单亲家庭  消极情绪  教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单亲家庭也日渐增多,主要原因在于离婚率增高和人口的流动增强,造成客观上的单亲家庭事实,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及行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在中职校中单亲家庭中职生比较多,因此,身处单亲家庭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以本校单亲家庭中职生情绪特点及其调节能力位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情感量表,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对我校281位单亲中职生的消极情绪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揭示单亲家庭中职生情绪特点,以期为中职校及家庭的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结果
        (1)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漳州二职校单亲家庭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家庭中职生比非单亲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不仅单亲中职生中被检出心理问题的人更多,而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等方面的心理状况比一般学生要严重。
        根据SCL-90量表筛选情况,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检出率高于学校的均比,如2018级学生的问题检出率为9.45%,而2018级单亲中职生问题检出率为12.5%。
        (2)单亲家庭中职生的情绪以及情绪调节评估
        情绪量表分为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分值越高,所代表的情绪态度越明显。正向情绪即积极情绪,负向情绪即消极情绪。单亲中职生的正向情绪偏低,说明中职生的情绪态度积极性不高。负向情绪不高,说明中职生的消极不高。
        (3)单亲家庭中职生的情绪以及情绪调节评估
        本次研究采用的情绪调节量表(ERQ)得分越高,代表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频率就越高。该量表有两个维度,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越高,代表越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而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激发积极情绪体验。表达抑制正好相反。ERQ总分偏低,说明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果表明,单亲家庭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单亲家庭中职生,其正向情绪偏低,与教养方式相关,单亲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缺乏足够支持力。
        三、不良情绪影响行为的特点
        (一)社会交往积极性不高。中职生由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关系,更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比高中生更迫切于人际关系的探索。但是对于单亲的中职生来说,不良心理始终影响他们的理性思维,导致对社会交往等活动刻意回避。一是自卑。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中职生,他们受生长环境影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家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进入中职院校后会总觉得老师和同学会用异常眼光看自己。二是自闭。单亲家庭的中职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自闭心理,在他们年龄还小的时候承受了家庭破裂对他们的打击,对人际之间良好的关系产生了疑惑,找不到人际之间相处的办法,因此对于参加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由于自闭,使自己成长的勇气丧失。三是缺乏安全感。单亲家庭中职生一个显著的不良心理就是缺乏安全感,他们在面对家庭破裂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心态,潜意识里的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不断侵蚀,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敏感多疑。
        (二)自控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本身就比较冲动,再加上单亲家庭的关系,使他们更加敏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起伏不稳定的情况,容易愤怒和兴奋,遇到挫折后会极度发泄,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在校常表现在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除了迟到、早退、旷课外,还扰乱班级等。
        (三)厌学情况明显。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兴趣比较广泛,单亲家庭的关系,他们同样用异常的眼光看待自己,迫使自己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早成熟,相对于同龄人学习的内容总带鄙夷的态度,他们对学习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四)性格孤独、自私、叛逆。由于父母一方没有陪着自己成长,家庭失去了融融乐意,特别是离异家庭重组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戒备心也同样严重,很难真正融入新的家庭环境。自私、孤独成为他们最有效的自我保护,叛逆则是他们反抗的心理的表达,而且将这些深层次的性格,带到包括职校在内的所有地方。



        四、单亲家庭中职生消极情绪成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载体,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言行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有着巨大影响。而在单亲状况下,父爱或母爱的缺损常给孩子带来情感方面的残缺与缺憾,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孩子成长中的心态、性格乃至行为。
        (一)父母情绪的延续。形成单亲家庭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多数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当亲子关系在残缺中变得不和谐时,一些单亲家长会在子女身上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特别是父母之间的不良情绪会通过不自觉的向子女传递,给了子女深层次的阴影,这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会对别人正确观念产生疑惑和否定。 
        (二)家庭变故。家庭中父母某方的“缺位”,使孩子失去一方的庇护,心理受到冲击造成严重伤害。家庭结构的改变是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儿童,是无所适从、挫折无力的。在心理压力无法得到释放的情况下,单亲家庭儿童容易形成性格缺陷、影响情绪,无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后天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家庭功能缺失,一部分单亲父(母)亲不能系统地教养孩子,这使得单亲家庭儿童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致使其缺乏抵制消极因素的能力。后天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放任型教育。在漠不关心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与他人有疏离感,缺乏沟通,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性格特征为冷漠孤僻、妄自菲薄,在情绪上表现为容易动气、反复无常、对周围的人或事冷漠。
        2.暴力型教育。个别单亲家长会将自己婚姻失败的愤懑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当他们遭遇挫折、承受压力时会对孩子实施暴力行为,极大扭曲了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危害。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单亲家庭儿童易形成蛮横无理、暴戾乖张的不良性格,还会产生暴力的倾向。
        3.溺爱型教育。这一类型教育比较突出,在家庭解体后单亲父母将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在爷爷奶奶家寄养的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任何要求,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一味迁就,久而久之形成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爱发脾气,自私任性。
        4.高压型教育。这类单亲家长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对其要求极为严格,高压的方式督促孩子向家长理想的方向发展。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单亲家庭儿童的性格特征为消极被动、胆怯退缩的性格特征,出现逆反心理,造成对峙局面。
       (四)学校因素。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过分投射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偏差,有色眼镜看待,总把他们定义为自卑抑郁叛逆焦虑的群体,给孩子造成心理不适。
        五、鼓励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单亲家庭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战胜消极情绪的内动力,这可以让他们更加客观认识自己,学会摆脱不良情绪,确定自己学习和奋斗的正确方向。
       (二)因才施教,挖掘学生的闪亮点和兴趣点
        闪亮点就是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建设性见解或取得进步时,家长和教师则要适时适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有效消除自卑感,增加认同感,激发其进取心。进入中职校后,更多中职生在动手实践、创新创造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因而,及时发现其兴趣点,扬其所长,将其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学校建立和家长联合教育的模式,引起共鸣
        阻断单亲家庭的学生消极情绪的源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和家长做深入沟通,让家长有一个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将消极情绪源头转化为积极情绪的动因。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设一些人际交往等心理调适素质拓展类课程,以满足单亲中职生对爱与归属、理解与尊重等心理需要,也可以组织情绪专题讲座,开展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情绪调节策略团体训练等等,进一步帮助他们合理表达情绪,调整认知方式,培养积极心态,更好改变那些命运坎坷的孩子们的人生,成为有用之才。
课题批注: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单亲家庭中职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特点的研究》课题编号FJJK18—741
【参考文献】:
[1]梅素琴,虞付进:关心单亲中职生心理健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0-31
[2]徐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的对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05:27
[3]谢德光: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2014,31(4):73-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