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自然界的索取不断的增加,造成了大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人类向自然界无限制的排放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失衡、社会环境混乱等现象,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大量兴建,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也由于人造工程的兴建,对自然界的水体、气候、地质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此,如何在发挥水利水电工程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避免或者减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可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空间上的调动,防止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或者发生洪涝灾害,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保证了不同区域农作物的需水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控制不同地区的储水量,有助于开通更多的水路交通线路。最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也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流动,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干净整洁,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总之,水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土壤及气候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除开影响局部生态均衡之外,也会影响周边的气候及土壤。根据我国南北地区差异,北方地区属于干旱区域,土壤多以黄土为主,较少的降水量使得土壤含有的水分不足,因此具备较高的含碱量。土壤受水浸泡时,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地下水位当水利水电工程竣工之后会有一定的变化出现,土壤内酸碱度也因此会出现变化,同时也会降低含氮量,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导致当地居民收入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此外,当该区域地表水吸附能力降低之后,一旦遭遇降雨季节,发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现象的几率颇高。并且在土壤环境产生变化之后,也会影响土壤内个别生物的存活环境,不利于土壤内的生态环境平衡。
2.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流速变缓,部分水域几乎成为静止的水体,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流速减缓,泥沙沉降后,水体透明度提高,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农田被淹后,营养盐类和分解后的有机物溶于水,大量营养物质在库区蓄积,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水库蓄水后,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生物多样性退化。鱼类尤其是洄游性鱼类、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都可能因洄游通道阻断、觅食产卵场消失、水温和流速改变等生境变化而受到影响,甚至消亡。例如,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水流相对静止,对铜鱼的产卵场影响较大;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度降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等。
2.3水利工程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陆地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会对所占地区进行清理,这一过程往往破坏大量的树木、草丛、农田等植被。同时,因为施工的占地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迁移,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过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不仅严重恶化了河道沿岸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生活用水也造成巨大污染。使生存在河道沿岸的大量动物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从而导致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运行期间,河流区域周围环境植被被大量破坏,使得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从而改变了该区域范围内动植物之间的结构关系——食物链。水库开始蓄水之后,日蒸发量的增加使得湿度增大,导致适应低湿度的鸟、兽生活圈遭到破坏,被迫迁移。
2.4影响水文条件
在完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之后,水库下游河道处于运行状态时,周边环境会有一定变化产生。水库可将汛期来水存储或是将汛期基流截留,生态问题极有可能产生。同时也会将下游天然湖泊和塘坝的水来源切断。此外,一定时间之后,下游地下水位、入河口流量会下降,河口处逐渐也会形成淤积,引发河水倒灌。而河流的自净能力由于流量的持续减少,也会逐渐下降。就下泄流量方面来看,个别发电型水库在日变化方面有着显著的幅度存在,会导致下游河道水文出现变化,从而对河道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持续下降的下游河道水位,也会导致河流出现断流,从而恶化水质。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3.1加强施工环境保护工作
在水电工程施工中,需要加强环境管理,主要从大气、噪音、水体等方面来展开监测工作,并且要实时掌握施工期间的当地环境状态。与此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处理,决不允许任何潜在的污染源蔓延滋生;对于施工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一定要要处理干净,而且要在完工后做好景观恢复和绿化工作。
3.2强化工程运行管理
根据工程运行管理的属性和指标要求,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方案,统筹兼顾、考虑到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因素,在方案制定阶段需要优先做好设计工作,考虑到生态用水以及其他用水等因素的影响,以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开展生态调整机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根据调度系统的具体要求,要科学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和策略,定期对环境进行检测,以水利工程调度作为基础,需要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按照管理机制以及运行要求落实。
3.3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环境建设
要想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工程施工建设合理进行规划。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并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合理制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方案。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建设中,水利水电工程师必须强化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摒弃传统对自然进行控制的理念,围绕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与自然间和谐共处作为最终目标进行设计。同时,水资源良性循环可谓是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性条件之一,这也表明了在具体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并将人们提出的有关生活及环境质量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满足。
3.4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进行的还是不太全面。建议成立多方面监测部门,定期对库区的水质、气候、动植物数量等进行监测和调查,并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水利水电与生态环境之间稳定而又和谐的发展关系。对环境的破坏,要想办法去恢复,但是失去经济上的支持,环境的恢复工作将很难进行。因此,要筹集一定的资金并成立相关部门做好环境的修复和补偿工作。例如对绿色植被的破坏,可通过后期的移栽和种植来进行补偿。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是服务于周边防洪抗讯、供水以及发电需要等,但是一旦开始施工运行,必然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切断河网、影响动植物生存环境等等。对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必须明确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并据此调整优化方案,在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J].王玉明.智能城市.2019(14)
[2]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王海峰.居业.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