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以常熟曾赵园为例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周虞子
[导读] 建筑,无论是具体的单个建筑还是整个城市中的建筑群,都是扎根于它所存在的地区
        摘要:建筑,无论是具体的单个建筑还是整个城市中的建筑群,都是扎根于它所存在的地区,而不是凭空出现的。江苏常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城,保留有完整的传统建筑,笔者选择曾赵园作为调研对象,以此对江南传统建筑进行探究。
关键词:江南传统建筑;苏州园林;空间布局

曾园和赵园位于常熟老城区与城郊的交界处,原来是明万历年间钱岱“小辋川”的旧址,几次易主最终分成了现在的东西两园。曾赵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有着非常突出的地域特征。
       
1、园林中建筑的布局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钱泳的这句话道出了私家园林造园的核心。江南园林讲究的就是取法自然,在人造之中寻求自然的意味。所以这些园林都有着看似随意的建筑布局,从不会出现绝对的对称与规则。从赵园的平面布局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入口即是照壁,绝不让你轻而易举地窥见园林的全部;沿着廊子向前穿过读书、生活单体建筑,就是全园的核心——荷塘。而池塘也不会让人一眼望到底,中间架设了一条折桥,折桥上有观景休息的亭子。围绕池塘有假山的堆叠,利用假山的高度还建有揽月亭等小建筑,平地上则是建有榭和轩,总之建筑总是看似随意地出现,星星点点散落在园子里,但“形散而神不散”它们所在之处必有美景,而它们自身也成为了景色之一。
        除了从平面上来看,在立面和空间上园林中的建筑也是有着精心的布局。如在赵园能静居前,便能看到近处的似舫、折桥和亭子,远处的一圈回廊和回廊之间点缀的不碍云山亭等建筑。这样看来,这些建筑高低、形状不一,疏密有致,互相之间在立面上也配合成景。
        
        2、园林中的视线景观与空间感受
        江南的私家园林讲究的就是步移景异,园内景观本身就经过仔细的安排,再利用路径和建筑来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风景,这样便呈现出苏州园林独有的特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在两个园子当中,由于保护修复的问题,笔者认为曾园的景观保留得更好。从景观的序列上来看,一进入曾园所看到的是一块很大的照壁,周围有一圈回廊,照壁前的开阔与入口和廊子下面比较低矮的空间形成对比,所以照壁与其前方的树木景观成为了第一个视觉中心。沿着侧边的廊子再向内部行走,就是园林主人读书生活的住房——归耕课读庐和琼玉楼。建筑与照壁之间同样有一大片空地,但是并没有处理成和入口处一样通透开阔,而是遍植树木,郁郁葱葱,足以把阳光阻挡在外,而形成一片绿色阴凉的场所。在我看来这一处理是非常高明的。第一,一片林子所形成的空间感受和入口处形成对比,一墙之隔而能有两种不同的空间感受;第二,由于临近读书就寝之所,过于开阔的场地可能会对读书生活造成不便,一片树荫反而能带来更加舒适的光线和私密性。站在此处再向内部看去,透过廊子可以窥见荷塘的一部分。建筑让荷塘半露半掩,尤其是在夏日未见芙蓉却先嗅其香,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这样的婉约美好也许只存在于江南。再沿着廊子继续前行,眼前豁然开朗——荷塘便呈现在了眼前。荷塘是曾园的核心,到达荷塘便是整个序列的高潮。荷塘周围有廊亭轩榭,荷塘中亦有折桥凉亭,行走其间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这就是园林中借景、对景手法的体现。
        园林中各种建筑的高度、围合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空间的感受。在曾园中,空间感受是比较丰富的。在廊下一般比较压抑,但是在曾园中廊子总会和开阔的空间或水面相连,这样就避免了空间感受的单调。
       
        3、园林中的建筑与环境
        从曾赵园所处的大环境看,地域性体现在江南小城上。江南小城不是北方豪气的城市,只有江南的灵秀山水才能孕育出这样的文人的居所。

又因为园外人口众多,总是熙熙攘攘,所以文人雅士大多选择在城市里自己打造一片小天地,有山有水疏密有致,既拥有了山水世界又不至于离人间烟火太远,一墙之隔或许刚刚好。
        而从园内的小环境来看,没有哪个地方的园林比苏州园林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史课上老师曾提到苏州园林有四大要素——山、水、花木和建筑,由此可见这些人造的环境对苏州园林来说有多重要。在曾赵园中,挖土为池、堆土成山随处可见。两个园林都是以池塘为核心,而在池塘周围无一例外地都有稍稍高起的小土堆,为了俯瞰全貌,土堆上总是要建起小亭子,而且名字也总是要与风月相关,正如曾园的揽月亭。
        园林与环境的关系我觉得莫过于两种,一是自己创造环境和景观,另一种则是直接利用环境。曾赵园中的池塘、假山都是在前者的范畴之中,而直接利用环境就不是那个园林都可以的了。曾赵园(特别是曾园)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朝南面便可远远看见虞山。在曾园的荷塘边向南望去,近处是荷塘折桥和亭子,远处便是葱茏的山色,这样对环境的利用是非常高明的,而且对我们建筑方面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至于花木,其中的地域性也是体现在它人造胜自然上。私家园林中的花木同样很忌讳对称与整齐,但也不是毫无逻辑地随意摆放。种植花木是为了成景的,不同的花木有不同的姿态,搭配在一起就有不同的效果;花木枯荣之期不同,不同的时节就可欣赏到不同美景。如曾园入口照壁前,就有乔木灌木的组合搭配,乔木位于一隅,四周植有灌木,不管是在高度、形态还是颜色上面都非常均衡而有美感。
       
        4、园林对环境的适应
        笔者认为苏州私家园林中建筑对环境的适应也有两方面:第一是建筑对区域气候环境的适应,第二是建筑对园中景观的适应。前者是任何一个区域的建筑对自然地理条件都必须做出的回应,而后者则是出于美学方面的考虑。
        苏州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有季风而且一直比较湿润,所以建筑一般比较通透,墙面的上半部分大面积开窗,建筑入口的门扇大部分也做成大面积的隔扇门,这样可以保证气流的通畅。体量较大的建筑四周一般都有一圈回廊,遮风挡雨又能提供临时停留的场所,如曾园中的琼玉楼等等。而至于材料,最适合多雨的江南的莫过于小青瓦,坡屋顶和瓦的组合让雨水可以顺利排走;建筑内承重的构件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木头,为了防止雨水侵袭一般都会给木头上防水漆。这样的例子在园林中随处可见。
        在美学方面,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在曾赵园参观的时候,就看到了楼、廊、舫、亭、轩、榭等等建筑类型。不同的建筑类型处在不同的位置,也有着不同的用处。如赵园中的“似舫”就是舫式建筑,模仿船的样子建在池塘边;曾园中的“超然榭”也是位于水边,四面通透无遮挡,正是观景的好去处。这些不同的类型的建筑各有特点,它们互相配合,同样也讲究景观与视线上的效果,在园林中也是一道人文景观。
       
        5、地域性外部装饰
        曾赵园中有很多苏州地区特有的装饰,如样式繁多的漏窗、山墙上象征性的雕刻装饰、内含寓意的铺地以及建筑上的各种纹路(如回形纹、万字纹)等等。
       
        6、居住条件及人文内涵
        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上可游可居。在曾赵园内,各种装修、家具、陈设都保留了晚清时的风格,这正是当时苏州地区社会经济极为发达的体现。
        苏州园林是居住之所,但是其内涵又远远超出居住的概念。曾园中有大量的碑刻收藏,各种建筑的命名、匾额、对联、景观等等都是人文内涵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苏州园林的地域性。

作者简介:周虞子(1997-12),女,汉族,籍贯: 江苏常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