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以贵州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为例吴慧敏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第4期   作者:吴慧敏
[导读] 校园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所大学整体形象的具体表现
        摘要:校园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所大学整体形象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一座搭接师生情感、促进校园交往空间的重要桥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如何将校园功能、大学精神、文化、历史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而又不失大学历史文脉、精神氛围的环境,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校园;人文;生态;大学精神;场所
1  大学校园规划的现状反思
1.1  现状反思之一:尺度失控
        当前,新校园的建设用地规模普遍较大,规划设计也往往强调大构图和大尺度建筑,因此造成许多新建校园的空间尺度失控,校园环境严重脱离了传统的人性化的空间基本尺度,也使得校园难以形成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
1.2  现状反思之二:功能主义
        在对校园的功能组织上,越来越多的倾向于采用明确的功能分区。研究表明,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微型的城市,校园中各项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呈现相互交叠的状态,生活和学习是相互融合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形成一种社区型的校园。
1.3  现状反思之三:场所失落
        校园人文气氛和场所精神的形成须从校园生活的需求出发。但固化的设计方式导致千篇一律的校园空间模式,大轴线,大空间泛滥,没有考虑到人们进行活动的条件和要求,空间环境与建筑缺乏联系,公共空间不在日常交通流线必经的位置上,缺乏必要的环境设施,这些都导致了校园场所精神的缺失。
       
2  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
2.1  方法——综合规划、建筑、景观的整体设计
        在规划设计中,摒弃先规划后建筑再景观的线性模式,而是采用一种整体设计的方法:即从整体校园环境的营造入手,将建筑与景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环境与基地条件对校园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建筑和景观的一体化设计,在空间感、场所性、景观利用和塑造等方面做出努力。
2.2 形态——“城”“园”共生,而非“园”中无“城”
        理想的校园应该是加强建筑和空间的集聚,形成合理密度和舒适的尺度,营造具有传统城市质感的空间形态,而局部的紧凑也使功能区之间拥有更多的空间来塑造景观空间,从而形成“城”“园”并置,互动共生的校园空间架构。高密度的建筑集群与公园化的环境并置,疏密有致,建筑体量适宜,相互关联,尺度人性,空间环境构成连续的界面。
2.3  场所风貌——经典校园空间特征的挖掘与重塑
        力争结合自然山水、基地的地域文化特点,突出校园的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和底蕴的校园风貌。在追求整体建筑意象和风格的控制下,使校园建筑呈现出和谐统一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面貌,个别景观性标志性要求较强的建筑也可以呈现不同于整体风格的独特面貌和个性,从而使得整个校园的建筑具有时间感和文化活力。

3  贵州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总体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教育园区塔坞干道北侧,东临滨江大道,总占地面积59.65 公顷。
基地内部地形起伏较大,山峦重叠, 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大高差值有166米。面对有限的可建设用地,校园基地高达百米的落差,以及特征鲜明的山峰、谷地,在给规划设计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十分有趣的设计可能。
3.2  构思生成
(1)游谷望山——将山谷和山峰的对景转化为校园和自然的对话
        当我们沿着两条最显著的山谷进入基地时,西侧极具特色的钟形山峰和连绵展开的宽阔山脊线始终是视野中的对景。于是我们将此山地特征保留下来,作为校园中原生态的景观脉络,从而建立校园和自然山体地形的基本关系。
(2)择地布局——选择相对平缓的用地,结合周边条件确定功能布局
        建设用地选择基地中几处山顶和局部的台地进行适当平整,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将核心教学区布置在基地中央台地上,与主入口、城市干道以及钟形山峰形成很好的视觉关系;将体育设施及对外交流板块放在基地东南部,与其东边规划的奥体中心整合互补;北侧的两片台地规划为两个生活组团;基地西南角为二期建设用地和发展备用地。
(3)塑核界景——在中心位置建构功能集聚的教学综合体
        教学综合体集合了图书馆、公共教学区、院系教学区和公共实验区,与东南角的办公、对外交流和体育集群连成一片,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域,从各个方向与城市和自然界面展开,形成对话关系。
(4)造街联区——塑造三条不同特征的山地街道,将核心教学区与院系教学区以及生活区串联成一个整体
        以核心公共教学区为基点,塑造以中外医学名人文化为主题的山景养生文化街,连接西北生活组团;营造以运动休闲为特色的康体休闲生活街,联系东北生活组团;依托梯田花海,环湖打造以学术交流为氛围的水景台地花园街,串联教学板块的各个功能组团。
(5)通廊串点——以风雨连廊强化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并沿此脉络营造一系列生活场所和景观节点
        考虑到贵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基地的地形,风雨连廊穿越于教学区、实验楼和各个院系的合院空间,并联系生活组团,将方便师生们的出行;在连廊周边规划布置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极大的丰富了师生们的生活。
3.3  规划结构
        以图书馆作为校园的中心建筑,结合公共教学楼形成校园的核心教学共享区,一侧面向体育场展开,形成公共实验区,另一侧充分借用远处山体,结合地形构成若干个院系教学群落。围绕学校入口台地公园,东侧布置会堂及行政中心,西侧为科技中心,结合校园大门塑造校园入口形象。学生生活区布置在基地北部,主要有两大组团,分别以学生生活街道广场为中心,住宅组团顺应地势自由展开,食堂及活动中心围绕生活区并结合地形设置,体育运动布置在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较为平坦的区域。由此,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又充分与自然山水相融的校园空间功能结构。
双谷串三园:利用基地现状地形构造田园溪谷、运动绿谷;三园为:校园入口处的水景台地花园、学生生活区下的谷地休闲花园以及基地最高处的山地生态公园,使其融入山水地景之中,自由生长。
        一核展三翼:整个校园核心为公共教学综合体,在其周围分布有公共实验楼群、院系教学楼群、办公、对外交流和体育集群,打造富有活力的校园核心。
        三街联四区:通过水景台地花园街、康体休闲生活街、山景养生文化街串联                院系教学区、科技产业区和两个学生生活区。
        一心伴多点——中心文化广场,多个特色休闲生活场所节点
       
3.4  竖向设计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竖向设计为考虑之难点。基地内部地形起伏较大,西北处现状山峰为制高点,标高668米,南侧最低谷地的标高为502,最大高差值有166 米。地形变化丰富为设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提供了机会。在方案设计构思过程中,对竖向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重点:
(1)整体设计尊重地形地貌,尽可能保留原始地形,减少土方量;
(2)利用现状相对平整的区域,稍加改造设置校园建筑组群和运动场;
(3)保留谷地及不适宜建设区域作为景观空间,形成立体的富有特色的山水环境,同时也完善校园内部的开放空间体系。

        校园主要道路成环状,沿地形蜿蜒起伏,坡度控制在8%之内,建筑群体布置在相对平整的台地内,台地内的微地形通过台阶、连廊、坡道等垂直交通化解,环境考虑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并与现状自然地形巧妙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校区入口水景标高在512 米,水系自谷地内从高处逐渐降低,形成层层跌水的景象。
3.5  总体建筑设计理念
        (1)文脉回应—根植传统地域文化,响应现代建筑精神
        设计从传统的贵州民居建筑中提取元素:坡屋顶、清水砖材质、山地毛石基座、木格栅等,转译成现代建筑的体量与装饰。
        (2)建筑造型—结合地形与功能,以现代手法演绎场所精神
        结合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建筑的发展趋势,立足于文脉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设计。运用逻辑清晰的体块关系,在校园环境中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材质的运用延续文脉的同时也体现教书育人以及求学深造过程的严谨务实的特点,同时点缀木格栅的色调,温馨含蓄、典雅恒久的学府氛围呼之欲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建筑、活动中心以及体育馆建筑作为亮点建筑点缀其中,丰富而统一。
        (3)院落式布局——大学精神与传统情怀的融合
        在尊重和保护基地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书院式组群布局进行现代演绎。院落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空间布局模式,演绎出众多历史经典。在教学楼的设计中采用院落式布局,营造良好的交流气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强化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和场所感。响应现代院校的“寓教于文化、寓教于交流、寓教于环境、寓教于生活”的校园空间气氛。
       
4、结语
        现代大学校园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开放的趋势,位于新区中的校园需要与新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以达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以人为本,从校园现实的生活需求和特征出发,尊重和适应学校特殊的办学使用要求和校园文化,进而营造兼具传统文化特色和当代人文精神的校园空间场所,这将为新校园文化氛围和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校园的绿化生态环境也需要融入周边的自然和城市环境之中,使之互为景观,建构一种开放的、与周边环境整体关系协调的大学校园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振兴;《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2]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 吕斌;《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J] 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4] 彭华;《丘陵地区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