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小说选文主题教学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王鹏举
[导读] 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的重要内容,随着初中生识字量的增加和心理各方面的日益成熟
        摘要: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的重要内容,随着初中生识字量的增加和心理各方面的日益成熟,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有了自己的判断。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对小说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2018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已经全部投入教学过程中使用。在部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选入十九篇小说,新课标对教材中小说选文提出了相关要求,学生要理解小说所讲述的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社会内涵,读懂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主题作为小说的灵魂,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作品的价值意义,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通过情节、环境、人物、时代等挖掘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对部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说选文主题进行把握,根据目前部版教材中小说选文主题解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部编版   初中语文   小说选文   主题   建议  
        语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工具,而教材的选文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受篇幅的影响,教材中选入的小说篇目占比不大。教材大多选取一些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则节选。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一共选入了十九篇小说,这些小说或按主题、或按题材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
        一直以来,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出现在语文教材当中。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选文处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小说选文的编排和课后习题来看,主题是小说选文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小说的主题不只一个,而且因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解读方法不同,如同鲁迅谈《红楼梦》时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4.
]那样,同一个小说文本的主题是多元的。新课标中虽然提到要多角度解读小说主题,但不能随意解读,在小说选文的原有题材基础之上附加自己的主观理解。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经常会有偏离主题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读者没有考虑到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更没有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以及小说的故事情节来解读,从而导致“读者意”与“作者意”发生偏离。另外,小说选文很多是长篇节选,教材具有不完整性,读者仅仅从选取的那一部分来解读主题,一定程度上会使作品缺失完美性,故事情节遭到破坏,也会使读者不能很好的解读作品主题,与其他文体相比较,小说具有特殊性,小说不像古诗、散文那样很直接的让我们发现主题,小说文本更具含蓄性和暗示性,往往也会通过某些字词或语句来引导读者寻找主题,在鉴赏小说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忽略这个点,不注重文本细节,造成“读者意”偏离“作者意”。
        一、小说选文主题解读的建议
        (一)借助课文叙述视角深入解读主题
        叙述视角又可以称为叙述聚焦,它代表作者的立足点,作者用一个特定的身份,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去叙述。具体来说就是故事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到的。在挖掘小说主题时往往会考虑到叙述视角这个概念,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解读小说,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主题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不同的课文运用的叙述视角也不一样,在解读小说的时候,有些时候会用第一人称“我”来解读,那么此时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我”,“我”可以参与到文本的故事中,理解并体会完整的故事情节,仔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种叙述视角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些课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视角解读小说,通过对文中“你”的所作所为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这种叙述视角是指文中的角色以“你”的名称出现,这种叙述视角在解读小说时比较少见。还有的课文用第三人称“他”的叙述视角来解读小说,这种视角往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知晓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读者与文本进行交流时用一种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读者跟着“他”的视线走,被动的接受故事和讲述。在解读小说主题的过程中,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切入文本进行分析,读者也会对文本内容有着不同的体验。

在部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中,把叙述视角定位在第一人称“我”上,“我”因为同伴的行为感到惊奇,引出这一视角叙述自己的童年,“我”转述同伴的故事。这个视角读者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增加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感。以第三人称的角度看,由“他”也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讲述故事,站在儿童的视角观察成年人的世界,“他”在儿子和侄子之间进行角色转换,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于勒叔叔是因为他年轻时挥霍无度造成的,用“他”的视角引发读者思考金钱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者在不同视角下体会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深化小说主题。
        (二)根据课后习题确定小说主题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巩固课堂学习效果而专门设计的。课后习题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探索性,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能够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由于小说篇幅较长,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课后习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把握,从而更好的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有利于体现作者写作的意图,更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主题。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阅读提示是部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四大板块,每个版块都会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小说时代背景的把握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否赋予了时代的烙印,理解并把握人物身上具有的时代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反映生活中人性的“美”与“丑”,用一个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通过告诉人们道理来体现人生百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主题。另外,在积累拓展这部分习题中,设置一些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句的题,通过关键字词句深入解读小说的内容,从而探究小说主题。另外,通过分析小说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也可以解读小说主题
,这些句子或是哲理句、或是修辞句、或是双关句……都对揭示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在部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孔乙己》这篇课文中,课后练习题是分析小说主题的重要方面,小说习题一共设计了五个题目,思考探究这个练习题版块的设计是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并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环境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相关句子加以体会。课后练习第三题是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积累拓展的第四题换个视角来叙述故事,比较效果的不同之处,这些题目的设计有效的结合了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了解时代背景等相关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三)结合教材插图深入理解主题
        由于插图比较形象直观,含有丰富的意蕴,并且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因此,语文教材中往往会引用一些贴合文本内容的插图来辅助理解小说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插图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学生通过插图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子恺先生在为鲁迅小说作插图时曾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可见插图对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插图中增加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所处的环境。通过教材插图,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的了解文章内容,增加对文本的认知,对作品做全面深入的解读,进而挖掘文章蕴含的主题,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另外,读者可以通过教材插图跨越时代,将文本内容视觉图像化,加深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读者能够更好的人物体会人物所处的环境。小说教学中,学生要学会从插图中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结合小说插图思考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把握文章内容,解读小说主题。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图文转换,唤醒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小说主题解读过程中的兴趣。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小说《最后一课》为例,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注意分析插图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入体会韩麦尔老师和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的处境,感受这两个人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心情,通过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并归纳这节课的主题“对统治者的深恶痛绝和即将失去自己祖国的悲痛之情”,体现了法国人民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小说文本插图虽然不能概述整篇文章,但以其形象独特的画面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分析文本注入活力。
        结语
        总之,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解读小说主题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思想情感。读者在解读小说主题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不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模式化框架中。读者要想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必须要紧扣文本、抓住细节,、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揭示文章主题。小说主题虽然是多元化的,但读者在多角度解读的时候也要符合文本实际情况,鼓励主观思考不代表随意解读,在符合小说逻辑、契合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主题是目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应该注意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