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生活故事,做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故事导入主题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月4期   作者:陈丹
[导读] 故事对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学科教学中关于故事教育策略应用的研究很多
    [摘要]
故事对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学科教学中关于故事教育策略应用的研究很多,但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应用极少。本文为“故事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导入环节应用的尝试,围绕“谁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三个方面,阐述应用故事导入活动的思路与对策。教师用好故事能带领学生浸入生活,激发共情,启发探究,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讲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 课堂导入策略
课堂上,教师应用的“故事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孙继辉.2011)、数学(朱文霞.2019)、作文(张亚行.2018)甚至体育(王红梅.2020)学科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但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应用研究极少。本文探讨“故事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导入环节中的运用,从谁讲故事?讲什么故事?怎样讲好故事?这三个方面进行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谁讲故事
讲故事不难,讲好故事不容易,不仅要求说者熟悉故事文本,用生动的语言连贯叙述,结合故事设定惟妙惟肖的演绎故事角色,达到以声创境,以境感人的效果。然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语言能力,而且长期的课堂教学也能很好的磨炼教师的讲演能力,因此讲故事的人选首推教师。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决定,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即使是活动组织的前期也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活动导入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故事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甄选:1.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2.提供故事的学生本人。当然,经过“故事法”长期熏陶的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讲故事的人,实践活动课程故事的收集者。
除了课堂上的师生之外,讲故事的人还可以是课堂外的他人:可邀请工艺匠人进课堂讲他的传承经历,请志愿者讲他工作中的爱心奉献,请爸爸妈妈讲生活中的麻烦解决……
通过不同主讲人的演绎,故事帮助学生回归生活,寻找课堂与生活经验的关联点,在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中主动思考,在质疑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转化成实践活动主题。
    二、讲什么故事
“故事”一词在《当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用来讲述真实的或是虚构的事情,有连贯性和一定的吸引力。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讲的故事,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故事,必须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一)生活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这就决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入故事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由学生的个人生活或是社会生活构成。如,今年年初的全国抗击疫情期间就有许多生动的故事素材:清早排队买口罩,排到了却没货了的无奈故事,可以作为《设计病毒防护装备》的活动导入;一张“上了高速要谨慎,回来隔离14天”的图片在微信圈疯传的故事,可以引入《网络信息辨别》的方法导航活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用好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生活,感悟生活。
    (二)开放性
美国教育哲学家马克幸?格林说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做什么,而是“要每个人都应该和所处的环境建立起联结,与他们的经验取得联系。每个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一切能力了解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入故事也不是“告诉”,而是强调学生主动实践与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故事结构的开放性,能启发积极的思考与探究。例如《皮球掉进树洞里》的故事,结尾写道小伙伴们把水灌进了树洞,皮球浮起来了,这个故事结构就不具备开放性,结果一目了然,不能启发思考。

改一改,皮球掉进操场旁的树洞里了,你有什么办法能取出皮球吗?故事没有完成,皮球还在树洞里,需要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倒水,沙地操场合适吗?竹竿捞,弯曲的树洞,够不着……一节《解决生活小问题》的实践活动,在头脑风暴中开启。
    (三)趣味性
科学研究表明,有情感色彩,令人愉悦的语言容易刺激大脑形成记忆,并持续激发神经保持兴奋状态。因此,导入故事必须具有趣味性,学生才能感到愉悦,轻松进入活动情境。例如,文初提到的《健康饮食——合理安排一日饮食》活动,如果换成是师生常态化的谈话导入法:你们早上吃了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食物?这样搭配合理吗?这样的导入是能够引出活动主题,但只是形式主义的导入,没有趣味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更不会有之后对特殊需求人群的关注。
    (四)代表性
能代表某个类型的生活现象或是再现群体一般性问题的状态,即为代表性。人生百态,无法一一描述,综合实践活动只能通过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推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可推广性的解决思路。例如,小区内的车辆越来越多,因为拥堵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车子被剐蹭的争吵,有救护车进不来的揪心,有小朋友玩不了的郁闷……这许多事件都指向小区的规划问题,每个都说显得重复,需要依据代表性进行筛选与甄别,其中救护车开不进小区的案例最能凸显因此类问题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激发学生们的同情心,感受到问题解决的紧迫性,才是最合适的故事题材。
    (五)类别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形式,导入故事的素材最好也能够按照这四个领域进行收集与汇总,建立一个来源于生活,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启发他们思考社会普片性问题的“故事集”,当某个活动需要导入故事的时候,按类别提取相关故事即可。
    三、怎样讲好故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光有故事不够,讲好故事才能真正营造氛围,将学生带入情景,激发共情,产生同理心,为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期间,适当的应用讲故事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讲故事
把故事提前讲给他人听,特别是与授课对象年龄相仿的人听,观察他们的反应,收集他们的对故事改进需求,这样的故事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之前《皮球掉进树洞里》的小故事,在第一个班级试讲后,学生们提意见:“我们学校又没有树洞,皮球怎么会掉进去,倒是操场边的大树上卡着好几个飞上去的羽毛球”,这才是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于是第二节课上《解决生活小问题》的课前故事,就改成了《羽毛球,你下来》的故事。之后,学生们再也不担心羽毛球卡树上了。
    (二)形式多样的故事展示形式
在多媒体时代,讲故事不能只靠一张嘴,图片、声音、视频,还有3D动画效果都能助力故事情境再现,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如教科版五年级第一单元的《地震防护》,笔者所在区域从来没有发生过地震,学生对地震危害不能感同身受,实践活动的重视度不够。所以活动导入时,笔者先展示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再讲述地震中“姐姐”的故事,汶川地震照片慢慢播放,背景音乐低低的渲染,好几个女生掩面而泣,故事才讲完,学生们就按奈不住激动的情绪“老师,地震太可怕了!”“我们这儿虽然没有地震,但是暑假的时候去过成都,还好没遇上”,……接下来的单元活动中,学生带着自我保护的意识开展活动,效果显著。
总之,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把握“好故事”的五个特性,选好故事“主讲人”,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故事效果,让生活故事真正地服务于实践活动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文霞.应用数学故事提高教学实效刍探[J].成才之路,2019(20):57.
[2]孙继辉.做好语文课堂的“搭桥者”[J].语文学刊,2011(22):143-144.
[3]张亚行.“讲故事”法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个案研究[D].喀什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