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障儿童由于先天条件的约束,在音乐视听刺激的感受不强烈,使得他们在随班就读模式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逐渐降低对音乐的兴趣。将奥尔夫与普校音乐教材结合起来,能够帮助残障儿童克制自己的情绪,显著提升其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社会交际力、音乐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鉴于此,本文从发展融合教育的视角,首先指出了奥尔夫与普校音乐教材结合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积极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随班就读模式中运用奥尔夫音乐疗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随班就读;奥尔夫音乐疗法;融合教育;残障儿童
残障儿童在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亲情的缺失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其生理代偿、精神需求、人格发育等,都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充满人本主义思想的奥尔夫音乐疗法对于残障儿童的心理矫正可以说非常有效果。将奥尔夫音乐与普校教材相结合,能够让随班就读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推动融合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奥尔夫音乐疗法对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关注残障儿童的在音乐游戏中的参与度,降低其对环境的恐惧感。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倡导,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每个儿童都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奥尔夫乐器操作起来更容易,能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培养特殊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力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自然优势。
第二,有助于对残障儿童的心理行为矫正,引导其投入到音乐世界中。奥尔夫教学法理念应用到自闭症儿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共同参与,奥尔夫音乐治疗师与自闭症幼儿的单调医患关系,融合了更多关系的互动,尤其是同伴间的沟通,在消除自闭症幼儿对环境的心理恐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第三,激发残障儿童的音乐创造力,享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奥尔夫提倡儿童主动学习音乐,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唱歌、演奏和肢体运动等方式学习音乐,调动其多重感官,同时参与进来,通过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来培养特殊儿童音乐创造力。
二、奥尔夫融入普校教材中提升随班就读实效性的对策
(一)注重培养节奏感,提升残障儿童的言语听辨能力
奥尔夫音乐对于节奏非常重视,在训练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的听辨能力方面很有效果。
它将音乐、运动和语言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创作形式,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在随班就读模式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性,引导学生结合奥尔夫乐器的律动深刻地感知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逐渐提升特殊儿童的言语感知和听辨能力。如《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教学中,切分节奏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加拍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内边拍节奏边创编朗读不同的歌词,很多组发言积极、想象丰富。这样,学生们在在激烈的小组PK中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为后面的新歌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音乐的律动,引导残障儿童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奥尔夫音乐治疗结构性律动有手指游戏小律动和肢体大律动。通过手指游戏小律动有助于逐渐引导特殊儿童认清左右手和十根手指,同时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配合度。在随班就读学习过程中,结合奥尔夫的上述特点,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到普通儿童中。与此同时,在音乐的律动中,特殊儿童的语言表达欲望也会随之增强,与其他学生交流的兴趣也会提升,从而更好地随着音乐的律动感知节奏,尝试配合身体,训练协调能力,还能模仿教师创作不同的动作。
(三)通过奥尔夫乐器演奏,训练残障儿童的感知能力
奥尔夫音乐能够吸引特殊儿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不需要了解太多的音乐知识,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地演练。在课堂上使用奥尔夫乐器,如教师可以指导儿童有节奏地敲击鼓类乐器,这种敲击不要求指法上的技术,特殊儿童不会有操作上的负担,鼓发出的声音也能够容易分辨。
(四)善于发掘残障儿童优势,增强在随班就读中的自信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和普通孩子一同听课,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担心别人会将自己视为异类,因而在课堂上普遍缺乏自信。教师应该借助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因材施教,正视学生差异,充分发掘残障儿童在音乐上的优势,培养特殊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逐渐增强其在随班就读学习中学习自信心,更好地与普通儿童融入到一起。
三、结束语
随班就读是中国融合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满足了每个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在音乐教育中,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能够让特殊儿童体验到音乐的原本性,帮助其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树立自信心,提高与教师和普通学生的交际欲,这对今后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高效的开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颜廷睿,侯雨佳,邓猛.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对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态度的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2017(06).
[2]庞文,张芙榕.面向新时代的我国残障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