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开课《晋灵公不君》有感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月4期   作者:单红波
[导读]
    这个假期观看了石柳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晋灵公不君》,收获颇多,感触也很多,下面谈几点收获与反思。
一、备课与教学模式方面。
在上这堂课之前,石柳老师基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焉》等篇目,已经对《左传》的高超的叙事艺术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准备了一张调查问卷发给学生,来了解学生想通过这堂课学习哪些新的知识以及学生对《左传》中一些知识的把握程度,例如对《左传》评价人物的主要方法“春秋笔法”的了解程度。然后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有侧重的备课,设置课程内容。这一方式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备课的,作为一名已经带过两届高中生的不算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自认为对课本知识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的备课大都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咀嚼教材教参,很少有课前背学生学情的,多数都是自己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情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认识,根据这点大致的认识来把教参中的重点,把考试经验中积累起来的高考中的重点灌输给学生。但这样做的效果有时却不是那么的好,时常会出现我认为重点的知识,反复强调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一个知识讲完了,过一段时间重新提起,学生知道的寥寥无几。我会时常感慨“为什么这些学生教也教不会呢?”看了这堂课我开始深刻反思,课前的深度备课不仅仅体现为备课本与教参,还要备学生的学情,方式多种多样,调查问卷呀,作业试题呀,课前预习呀等等,都需要自己多花些时间与心思尝试着去实践,所以在平时备课时一定要克服惰性,多花精力研究学生的学情,这样上课才能更高效。
    这堂课也让我开始思考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我们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1-5的必修教材和若干本选修教材,必修教材以模块单元文本确定的,以一篇一篇的文本为着力点,所以要一篇一篇的去细致地教。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和必修课都不一样,选修课个人认为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我们没办法做到一篇一篇去教,也不能企图通过单一的一篇文章的教学向学生传输知识点,反思我在上选修教材时大多数时候和上必修教材时一样,没有所区分,把选修课文认真仔细地咀嚼一遍喂给学生,所以我上选修课时时常面临着许多困惑难题:那么多篇章都很重要,很优秀,难以取舍,都想讲给学生,可是课时不够呀,讲不完呀!即使挤着赶着把课赶完了,回过头来才发现上了和没上没什么区别,学生依然像没学过一样,对选修课的知识掌握得少得可怜,不由得感慨:白辛苦了!所以这样不能集中组织更好的更优质的资源,照本宣科,用教材占领时间,占领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教选修课,选修课就形同虚设了。这是我上选修课的最严峻的问题。而石柳老师的这堂课在选修课教学模式上给了我许多新的启发:她在上课前准备了和这堂课相关的一些辅助性资料发给学生,在备课中她广泛阅读记载《晋灵公不君》相关的史料,找到其他两传《公羊传》《谷梁传》也有对晋灵公弑君事件的记载,把这些记载筛选整合出来,形成资料,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比阅读《春秋》三传中相关的记载,让学生在多文本语境下生成一种交叉意义的构建,体会语言中同中存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审视,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发散、聚合与比较等思维发展,在史料的比较阅读中自觉思考发现问题,从读几篇文章到读懂几篇文章进而实现读懂一类文章。同时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广度上有所拓展,在深度上有所加强。并且这堂课还体现了精读与略读的读书方法的结合,通过文本的互读使知识更加深入,没有对辅助性的材料《公羊传》,《谷梁传》进行咀嚼,引导学生把这些当做理解《晋灵公不君》的辅助性材料。也没有按传统的上课模式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字字逐句翻译原文,敢于取舍,恰当取舍,这种敢于取舍源于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因为学生的层次是高二下,马上上高三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基本已经具备借助课下注解翻译古文的能力,可以把这一能力运用到更多的古文文献阅读上,可以积累更多的古文字词,增进古文阅读能力。这堂课中学生能用流畅的语言,用古文献的原文回答问题,然我们感受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之强。所以我在想,我也要向像石柳这样的老师多多学习,更多地读书充实自己,不断深度备课,深入研究学生,敢于大胆尝试,打破思维僵局。
二.克服惰性思想,刻苦奋进
   木桶的容积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板子。作为老师我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勇于正视,时刻督促自己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改进,要不断和思维僵局和惰性思想作斗争,不能得过且过,要重视短板。我现在所带的高三理科班写作能力较差,在高二下学期开始我就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比较有效的就是“审题立意的思维导图训练”,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布置下去的任务不认真完成。在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的时候原本想要一个一个指导监督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改进,但是由于课程紧,学生人数较多加之自己的惰性思想等等原因,没有完成原本的计划,导致这个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想起来至今都是一大遗憾。从来都没有轻松就教好书的事,需要老师有吃苦耐劳的恒心与意志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对细节精雕细琢,无论什么阶段都得不断刻苦奋进。
三、阅读永远在路上,要当学生“读书的种子”
看完这堂课另一个深刻的感触就是作为语文老师自惭形秽,读书不够多,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一点在上学修课本《中国经典文化研读》时就深有体会,例如在讲《老子五章》时,时常讲着讲着就懵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自己也一知半解,在上这篇时基本就是照本宣科,对原著《道德经》没有底气多做延伸,因为自己就没有花时间充分研读原著,所以可想而知,老师没有用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能读整本著作的学生自然就少之又少,所以老师要做好学生读书的种子,引导学生广泛读书,热爱都书,首先老师自己的多读书。我们时常自己嘲笑自己,我们比学生高明就高明在我们有教参,有答案,时常照着教参答案教给学生,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是应该反思改进学习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语文学科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有更多更优秀的语文素养,督促我们语文老师要更深入地学习,更多地读书,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