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它的流程:1.创设情境,自主体验;2.巧设问题,自主探究;3.巧设问题,自主探究;4.巧设问题,自主探究。“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总原则是适切性原则,“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1)适切情境的创设;(2)适切任务的驱动;(3)适切问题的引导;(4)适切平台的展示;(5)适切变式的迁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创设了以生为本的课堂---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生活中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许多好课,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1.“教为中心”而非“学为中心”
在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以教为中心,老师“满堂灌”,“一讲到底”,即使有提问也是没有思维含量的浅层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被动地“记录”,“一听到底”,这样的课堂违背了“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本人在知识和能力建构中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不会阅读,不会提问,不会合作,不会讨论,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新课程改革以来,首先一个要求就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需要,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
2.“题为中心”而非“标为中心”
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以题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把考点讲解透彻作为课时目标,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默出即可”,这样的课堂最后把学生培养成为的是考试的机器,长久以往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想象、不会反思、不会举一反三,也就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依标施教,用好教科书,可以重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删减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与构建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笔者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齐默曼的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探索了了以学为本的课堂---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建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动性,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妙设平台、设置变式支持引导学生学习。该教学模式的具有以下特点:
1.学与教的统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在老师和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模式中相辅相成,其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该教学模式的主导行为和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引导性的辅助行为,体现了“学为中心”原则,这也是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者自主理念所强调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2.主体和主导的统一。
该教学模式中的“四自”体现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是主体,在学习中表现出能动、积极的品质,这符合齐默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地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但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在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如:如何给学生以有意义的教学指导、如何设计更巧妙的课堂等,以起到主导作用,模式中的“四设”正是体现教师的这一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效果更好。
3.深度学习和提升素养的统一。
“四自”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主动评价,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的“会话”、“合作”“探究”“建构”,思维更加活跃、深入,从而实现了深度学习,同时学生在运用历史与社会的知识和观念时,在运用高阶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时,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谈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成果时,他的“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核心素养逐渐得到了提升。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下面就以这一课为例-----人教版的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学科第四单元第三课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分享一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深度实践
在整节课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始终是课堂的主体,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评价,这四个环节表现在整节课的过程,同时也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的很明显、很适时,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妙设平台和精设变式,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点拨、展示,使“老师与学生成为的生命共同体”。
1.创设情境 自主体验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搜集具体、丰富、有意义的情境素材,选择恰当的方式,直观的展示出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眼、耳、嘴等感觉器官,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浸润其中,细细体验,深深感受,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巧设问题 自主探究
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老师巧妙地设疑置问,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疑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意向和行动。同时老师又帮助学生组成小组,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共同建构,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的获得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广度。
3.妙设平台 自主建构
小组合作、上台分享、新闻播报都是展示学生自主建构、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把他们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外显出来,让我们所有的学习者一起倾听、讨论、探究,从而结论更科学,思维更综合,认识更深入。
4.精设变式 自主评价
精心设置变式,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素养的提升。
(二)深度思考
1.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总目标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构建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四大要素构成,在“四自”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四设”的引导和帮助,支持学生的“四主”,从而习得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而努力。
2.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总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构建“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总原则。“适切”是指适合、贴切,适切性原则是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提出,他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
也就是说要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符合适切性原则是前提,而“四自”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所以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原则,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起来,真实地“学”起来。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适切性原则呢?笔者认为要符合三个标准: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依标施教”。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的取舍、学习方式的选择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③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3.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旨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能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能主动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新知识。要实现这个主旨,必须牢牢抓住下面五个关键策略。
(1)适切情境的创设
适切的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情境,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需要情境,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需要情境,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上文中的导入新课:老师给出了“音乐版的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再配上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从视觉、听觉上进行冲击,同时又让学生齐声朗诵,进一步体验、感受,不知不觉地让学生置身于“钱塘繁华”之中,从而引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共鸣。因此创设一个适合的贴切的情境非常重要。
(2)适切任务的驱动
适切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确定出适切的学习任务,在这个任务的驱动,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运用学习资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完成任务,收获愉悦。适切任务的驱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指向,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什么样的任务是适切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具体而言就是必须符合三个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学会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学会的!“南方何处繁华”这块知识学习时,老师布置了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图中圈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业城市和主要港口,并讨论它们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这个任务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很快就圈出了,在位置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上,学生有些疑惑了,于是他们就开始主动地讨论,分析推理,互为辩论,最后他们用初一学过的知识“秦岭淮河分南北”达成了共识,大部分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业城市和主要港口都分布在南方地区。在这过程中,学生真实互动、真实思考、真正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空间感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3)适切问题的引导
适切的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引擎。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此适切问题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它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
适切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①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本节课的中三个版块,老师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南方何处繁华?南方何时繁华?南方何以繁华?三个问题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过程、原因,清晰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整理把握和学习。
②引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推进。在要学习“南方何时繁华”这个模块时,师生一起学习了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深切感受到“钱塘自古繁华”的“繁华”,在此基础上,老师马上抛出了一个问题:“钱塘自古繁华,这个自古是指什么时候呢?从中华民族诞生以来吗啊?”学生的思维又被被激起,“是啊,钱塘的手工业、农业、商业什么时候开始繁华的啊?”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寻找“钱塘自古繁华”的“自古”了。
③支持学生对知识的个性理解。同课异构的另一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王北归小时候,偶尔听祖父言及,却是地广人稀,未曾开化,只当是乡下地方。如今亲眼所见,却是一派繁华,户数不可计数,市井可谓豪奢,气派胜过中原,却是为何?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支持学生从各个角度论证,可以从社会层面、地理环境、政府层面等等,只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理。“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开阔的思路,反思现实,寻找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杜威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化学、物理、数学标签下的各种信息,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理解他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与社会,在其中寻找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人类面对困境时成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者,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4)适切平台的展示
适切的平台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建构是一个内隐的思维过程,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什么帮助?自主建构的对不对?科不科学?哪个地方出问题了?等等都是内隐的,别人不易察觉,而这恰恰是“四自”教学模式中的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所在,因此把学生自主建构的思维过程外显显得尤为重要了,适切平台,展示学生自主建构,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
“南方何以繁华”,老师创设了这样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史料,创编一个新闻稿,并以新闻人的角色报道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小组合作探究”的平台---通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辩论、互相启发,使内隐的思维角度、思维过程、思维深度外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全面、深入;“新闻播报”的平台----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思维过程与结果“报导”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们可以去判断,可以去质疑,可以继续讨论,让思考更深入、结论更科学、理由更充分,思维含量更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的素养得到发展。“南方何时繁华”,老师让学生画年代尺,自己建构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动态过程,把这个思维过程外显为一个直观形象简洁的“年代尺”。在这些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助产士”和“催化剂”,“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5)适切变式的迁移
适切的变式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评价。变式是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去比较、辨别,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能起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因此它是“四自”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
本节课的作业-----假若你要参加南宋末年某年的科举考试,试题为“谈谈经济重心的南移”。请写一篇小论文。这就是一种变式,变化运用知识的方式---撰写小论文,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组织语言、个性化地表达,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素养得到发展。另外还有一种变式,变化运用知识的载体----请学生去搜集能证明“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关知识的材料。这种变式,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精准理解搜集到的史料,很好地把握知识与史料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适切的变式训练,学生会主动去辨析、概况、解释、推理、建构,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历史与社会“四自”课堂教学模式,恰恰是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为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