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在课堂上还原英语知识的发生场景,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有效策略,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利用情境教学法来发散学生的英语思维,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逐步优化英语教学效率。本文将从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直观情境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都是以语法知识教学为中心,虽然语法知识是促使学生自主展开英语实践与英语探究的基本知识载体,但是却由于没有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常是借助教师讲解活动来帮助学生更新知识结构的,所以高中生无法有效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难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语实践能力。久而久之,便会降低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感,无法确保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受益一生。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课堂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丰富的英语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主经历英语知识的生成过程,以便使其自主应用英语知识。为此,便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启思、导学作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自主思考、积极探究,切实优化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行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一、创设生活情境
英语教育本身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其形成跨国际交际意识所开设的一门课程,需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组织高中生积极展开英语实践,及时丰富学生的英语交际经验。因此,高中英语教师便要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将英语知识与现实生活串联起来,不断优化学生的语感,使其自觉展开英语交际,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在英语课上取得学习进步,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感。
就如在“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school”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本校的学校结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了各个建筑物、操场、活动中心、花园等分布情况,同时还展示了本班的课程表,及时让学生回想起第一天进入高中学校所发生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心情等等,由此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通过生活情境,班级学生都进入到英语语境之中,渴望通过英语知识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借此,教师就组织班级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关键语法等内容,切实满足了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让学生实现了自主思考,使其自觉参与了英语对话活动。如此,则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活动本身是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后来随着寓教于乐理念的逐渐深入衍生出了游戏教学法,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去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切实保护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对此,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创设游戏情境,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利用游戏情境解放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参与英语探究活动,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
就如在“My new teachers”单元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由此创设了趣味情境。具体的游戏规则为:学生要通过简笔画来绘制新教师的人物形象,通过绘画活动再现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其余学生要认真观察人物像,猜测具体的画像归属;猜对者可以积分,最终积分最多的学生获胜。这个游戏活动很好地调动起了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促使高中生认真展开了英语探究,便于学生全面整合与描述人物外形、性格、职业等特点的英语知识,切实发散了高中生的英语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了英语对话,很好地优化了学生的英语语感。
三、创设直观情境
直观情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不断丰富高中生的直观认识,让高中生自主整合直观材料,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产生能动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全面把握英语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因此,高中英语教师也要利用现有工具创设直观情境,切实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产生英语交际欲望,不断提升高中生的英语能力。
就如在“No drugs”单元教学中,教师就整理了烟、毒品等实物照片,由此创设了直观情境,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本节课是针对抽烟、吸毒问题所展开的英语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实际上,本班有的男同学会背着老师、家长偷偷抽烟,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些实物照片时,直接就产生了生活联想,便于学生及时参与英语实践与探究活动。对此,教师就组织班级学生全面探究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抽烟、吸毒的严重危害,希望学生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懂得保护自己。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展开英语探究与英语实践,所以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法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优化学生的英语思维与交际意识,促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为构建有效课堂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于玮玮.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12):122-123.
[2]戴慧.浅析高中英语课堂创新情境教学模式[J].英语广场,2018(0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