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的儿童画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作业图式成因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月4期   作者:卢丽
[导读] 本文试图从了解图式的具体含义入手
    [摘要]本文试图从了解图式的具体含义入手,进而从老师、学生和家长等方面分析单一图式形成的原因,最后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初浅地阐述促进儿童多样化图式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方法,强调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单一图式,并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样化图式的达成。
    [关键词]图式 美术课堂作业 单一 多样化
在美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带着这个本人认为很困惑的问题认真研习了有关图式的理论,以及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教研,使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心得。
    一、低年级美术课堂作业单一化图式成因
儿童单一图式能力的形成无疑与其辅导老师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周围的美术老师,尤其是多数幼儿园美术老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更重要的是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自身规律的情况下过多地参与了儿童美术的辅导与评价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老师的教育教学,从而导致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多种弊端与误区。
    1、教师照本宣科,教育形式单一,学生作画程式化
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作画过程程式化。这种程式化教学是很多教师的习惯方法,其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人物则大多数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小花则是两片叶子加上一朵圆形的花朵等等。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可怜的孩子们从小便被剥夺了创造性。还有部分教师自己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学生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画虾的天天画虾,画螃蟹的天天画螃蟹,以致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其单一图式的形成也到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2、家长急功近利,教学评价单一,学生作画机械化
很多家长更是不了解儿童美术教育的规律和意义,简单地认为画得像、画得干净整洁便是“上乘之作”,而稍有不合自己“口味”便加以批评。老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常常用单一的模式教学——加强技法的训练。孩子临摹出来的一幅幅如同“齐白石虾”般的作品,确实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在家长和老师的“充分肯定”下,孩子也坚信自己画的像大师一样的作品,就是最大的进步,是美术学习的全部。作为家长,切不可片面追求一时的教育效果,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或有盲从的心理,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要有长远眼光。
    3、孩子墨守成规,学习方法单一,学生作画模式化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儿童作画的技术方在萌芽,一旦发现某种图式可以代表某物,已是好不容易。下次如须另起炉灶,另画一种新样子,实在太无把握,太费气力了。在没有大人有效的引导和启发下,最省事的办法,还是照前次的样子再做。多画几次之后,成了习惯,手续机械化了,更加墨守成规,不想改变。比如画树木,上面画一个“帽子”,下面画一“丫”字,就组成了树木。在没有老师有效的引导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孩子根本不知道还有其它画树木的方式方法,不光同一幅画上面的树一个样,连下次要画树时,还会不假思索地画上一个“帽子”,写上一个“丫”字,既简单又保险。
    二、低年级美术课堂作业多样化图式达成
什么是儿童画?真正的儿童画不仅仅是儿童画的,更应是儿童想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画。在儿童画创作中,老师的角色仅仅应该是“儿童创作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欣赏者和鼓励者。在创作中,儿童才是创作的主体。

具体到美术课堂,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低年级教育教学,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1、学会观察,达成敏锐善思的洞察能力
引导儿童仔细观察时可以不只是让他们看看,还可以让儿童“摸一摸、动一动、闻一闻、听一听”等等,充分调动他们全部的感觉器官,使儿童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有更充分的、更全面的、更细致的了解。无论观察到什么,都让他们做记录,帮助他们学会有目的性地收集信息。当儿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过去不知道的或视而不见的内容时,这些内容就会强烈地刺激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洞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儿童充满激情的笔下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儿童画。比如我在辅导二年级学生画木瓜树时,首先让他们观察木瓜树的外形,然后再观察木瓜树叶的形状、枝叶的走向,最后还让他们观察木瓜的形状、大小、多少等等。经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的笔下就不会出现那种概念的树的形象了。
    2、学会思考,达成异想天开的思维能力
毕竟儿童在上美术课时,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课室进行。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就是让儿童在观察之后经过的思考,加深对形象的记忆或者是重组。因此,美术老师必须强调观察后的思考。在强化儿童对生活物象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注意观察事物后的思考,也就是心理感受,启发他们自主的训练性表现,能够抓住物象形态的基本特征进行描绘的能力。当新的物象形态与旧有的图式联结、融合,就会生成新的图式,实现图式的更新。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聆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以后,帮助他们选择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表现。如此这般,才能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突出主题的“儿童味”,体现“童趣”。经历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大胆地去画,尽可能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丰富的想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达成异想天开的思维能力。之后的表现就可以不管他们用什么工具、什么技法。
    3、学会交流,达成百花齐放的表现能力
“学会交流”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与想象能力。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都不一样,同学之间在美术课上一边交流,一边作画,即交流了感情和想法,也交流了各自不同的图式,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深化对物象的认识。但交流的前提是同学之间不能画的太像,而应该有自己的画面形象特点。如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的美术课上,我通常会让学生把假期里所见到过的美好的事物、景物记录一下。在这张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闻、感想;在表现的时候也可以互相提一些建议,让画面更完善。经过这样的方方面面的交流,可以促进多样化图式的形成和更新,生成暂新的表现方式。
综上所述,在辅导儿童作画的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儿童来说,观察是一种心理知觉体验,是其美术表现兴趣扩展的基础。儿童的绘画活动应该是从观察开始的,也必需是从观察开始。美术教师只有引导儿童深入仔细地观察生活物象与细节,才能抓住物象的形态特征。把通过观察所得来的特殊感受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表现图式。到下次观察表现时,与旧有的图式融会,就能达到更新其图式的目的。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美术教师如何引导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象及其细节,强调观察后的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样由儿童自己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图式,才具有不断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图式能力。这样由儿童自己用“心”表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有真正品味的“儿童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凌.儿童美术教育锁谈[J]少儿美术,20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