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下高中地理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月4期   作者:曹伟华
[导读] 伴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与落实
    摘要:伴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与落实,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绩从“神坛”上跌落下来转而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一跃而上并变成了地理教学的灵魂指导。随着地理教学理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成为了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坚定可持续发展观,为“青山绿水家园”的建设奠定基础。因而,本文探究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 地理 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全面介绍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学习地理,学生可以熟悉祖国、世界的山川河流,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接触并解读不同国家的生态文明。因而,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建立正确生态价值观、掌握人与环境相处之道的“百宝箱”,健康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通过地理传递给学生。也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成为了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环境,自然与气候知识、地域生态发展史自然会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建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因此,“可持续发展观”既是地理教学的指导理念,又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当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观融为一体时学生可以增强地理知识素养,树立正确生态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绿水青山环绕的中国贡献一份力量。那么,可持续发展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该如何开展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教材中涵盖了许多可持续发展观的知识,只是缺乏观念意识的学生无法认知而已。鉴于此,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本为本”,深挖教材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或者直观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推导生成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美好自然家园的重要性,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理念指导人生,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微薄力量。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为例,教材涵盖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等内容,这些内容无不再呼吁可持续发展观。因而,我深挖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知识,自主提炼可持续发展观。比如教学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时,首先,动态演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要素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其次,提出一些问题: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如果破坏某一要素,如生物要素,地理环境将如何演变?人应该与各地理要素如何相处?最后,层层递进的推导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人地协调发展观、自然环境持续稳定发展观。所以说,教材内容是可持续发展观建立的基础力量,教师要用好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观。


    二、创建生活情境理解可持续发展观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江泽民同志曾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完美诠释了可持续发展观——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理论用话语总结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由此可知,可持续发展观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每个人的点滴行动促成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既然是可持续发展的“试炼场”,生活情境也就成为了学生直观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资源。所以,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构建生活情境,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的体验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观。
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教学为例,我将生活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建立可持续发展观。生活情境如下:
情境一,中国人口高达13亿,茫茫人海中每个人所占的耕地也就一只脚可以站立,同时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中国人民吃什么?中国人还能吃多久?
情境二,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蓬勃发展,低洼土地变鱼塘,淡水鱼活蹦乱跳;填高地势中果树、桑树,不仅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问题,还形成了栽桑、养蚕、养鱼的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生活在当地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快乐。
通过两则情境的鲜明对比,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说,生活情境是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三、组织实践活动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一次一次的深入接触中建立并形成的,空谈和强行灌输下学生感受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因而,除了利用地理知识诠释观念以外,教师还需要采取实践措施,即组织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自主体会并生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之路。
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的教学为例,当学生认识到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意识之后,我组织了“保护森林资源”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和学生一起植树,到土壤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种树,让学生产生保护森林环境的成就感,从而养成森林资源保护习惯;又比如,引导学生坚持外出就餐或者点外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学生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感受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魅力,从而使得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学生深化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举措。
总之,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将教材、生活、实践活动等元素融入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与培养当中,鼓励学生感受、体验、建立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构建青山绿水的祖国,为后代积累生存财富。
    参考文献:
【1】刘瑞明.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J].大观周刊,2012,(12):230-230.
【2】刘艳英.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渗透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4,(4):76-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