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的价值,是教会学生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客观真实,包括前者总要战胜后者的真实;分辨进步与倒退、光明与黑暗、停滞与发展的客观真实,包括前者总是能战胜后者的客观真实。[[ [] 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时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40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本学科资源,追寻历史学科价值,帮助学生成长,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对外开放 世界形势 经济体制改革
正文:本文就人教版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的最后一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如果仅仅从课标的要求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容易达成的,学生只需识记相关的史实即可。笔者在初入教坛时,也曾经用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方式来上过这一课。后来慢慢发现,教材中改革与开放虽分为两个课题,但二者在历史进程中实则不可分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但是在课后不断的反思中,总觉得这种整合“美则美矣”,然“未尽善焉”。
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重新构思本课时注重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二是开放与改革的关系,之后再联系实际谈一谈增强开放自信和提高开放艺术的问题。在这样的思考之下,笔者参阅了大量相关论文和著作,最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汲取历史智慧——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开放,其实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人类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开放的历史。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国度,中国历史也昭示,“开放出盛世,封闭致衰落”。而本课所讲述的1978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对外开放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这一问题上大胆整合了世界和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的相关知识。首先以古代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近代“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日不落帝国”英国为例,向学生说明这一系列史实背后所包含的“开放”共性。其次以“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明清“闭关锁国”直至近代的落后挨打进行对比,起到鉴古知今的作用。2016年新课标全国III卷文综第41题以近代清政府自开商埠为题,笔者挖掘这道题背后的历史信息,通过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二十四日, 朝廷寄谕各省将军、督抚, 作出在沿海、沿江及沿边“展拓商埠”的决定。谕旨称:
欧洲通例, 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 强邻环伺, 欲图商务流通 ,隐杜觊觎 ,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着沿海、沿江、沿边各将军督抚, 迅就各省地方情形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将此各谕令知之。
——中华民国外交档案:广西南宁开埠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编,1962
提到对外开放,对国人来说有种特殊的敏感,自然就想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要求的“门户开放”。在“门户开放”下,国家被宰割、掠夺,人民受欺辱、压榨。“门户开放”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太深重了。[[ [] 刘向东:《对外开放起始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3页。]]但这段材料却很好地帮助学生摆脱了对近代开放这一问题的单线认识,哪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曾经做过通过主动对外开放,来保全国家主权、推动经济发展的努力。
接下来,再通过两段现代史的材料,用全球化的趋势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成对“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这一问题的回答。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世界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韩国、新加坡等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以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被西方国家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从历史角度看,对外开放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从现实角度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外开放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顺应世界大势——开放与改革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呢?
材料四: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实行“一边倒”,逐步转向以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三大改造”中,建立了以国家高度垄断为特征的对外贸易体制。
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国家领导人强调“自力更生”,在对外经济关系上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后,中国开始转向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但目的仍然不是建设开放经济,而是希望通过进口国外技术设备,建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体系。
——吴敬琏、马国川:《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不难答出,阻碍对外开放的无非是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
关于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教材导言框中有一句经典的表述:“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句话的表述虽然形象,但仍然不能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对外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仍然需要更加直观的材料来说明。
材料五:甲:1986年10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企业股份化工作正式开始。
乙: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甲:1987年12月1日,在深圳会堂敲响了我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
乙: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袁晓江《如何看待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田”》
如此一来,经济特区率先突破旧有的所有制体制、管理体制、对外经济关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吴敬琏先生认为:“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长征。”以主要的改革措施为标志,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958—1978年:行政性分权,改革的重点是中央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2)1979—1993年:增量改革,主要在国有部门以外的经济领域中推进,并以民营经济的成长支持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1994年至今:整体推进,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进行全面改革。”[[ []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第85页。]]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就是在改革的第二个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陷入困境以后”转而实施的体制外探索。中国采用了“开放倒逼改革”的办法,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成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试验场。它们汲取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大胆探索新的经济制度和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为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步骤,也为提高我国国内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之,改革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部条件,开放为改革提供全球视野和外部活力。没有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效果不彰;没有开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远。[[
]]
三、增强开放自信——“拿来”与“送去”结合
2013年中国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它意味着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是中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2016年1月,在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名为《龙行天下》的纪录片栏目。两年来,《龙行天下》走访了五十多个国家,去探寻中国企业和个人海外拼搏的动人故事,在节目中,他们采访了很多在关键行业里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其中既包括中国中车、中石油集团、中石化国勘、中铁建、北方工业、中远国际、中水电等央企和国企,也包括中兴通讯、复星集团、比亚迪汽车、海尔集团等民企,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见证。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四、提高开放艺术——走和平崛起之路
以往上这一课,通常都会将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对外开放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其实透露出我们潜意识里的弱国心态。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稳步提升,这种比较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在备课过程中,这样一段材料引起了我的注意。
材料六:2011年1月17日,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出现了一段时长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并以每小时15次、每天共300次的频率播出。其姊妹篇《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时长15分钟,主要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各个频道覆盖全球播放,意在向美国及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扫描的调查显示,该片播出后,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上升了七个百分点。但《华尔街日报》也发表评论称,中国人本想通过这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张开双臂拥抱美国人民”,却“无意中竖起了挑战的手指”。
——梁凯音 《对外开放新理念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经典案例选编》
根据这则材料,我将以下两个问题交给学生:1.你认为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有什么不同?2.你如何看待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
这两个问题一给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讲到中国“和为贵”、热爱和平的传统文化,有的讲到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发展,有的分析近代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历史背景,有的说到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还有的为如何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言献策。在学生的讨论之后,笔者并没有就这两个问题给出具体答案,因为学生深刻的思考已经是最好的答案了。
这节课上完后,笔者感到很欣慰也很感慨。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在对外开放这一问题上,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分辨美与丑、善与恶、进步与倒退、停滞与发展的客观真实了。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认知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进步,在思想情感上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满足、受到了震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