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初中学生的初中班主任,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关系着学生的品行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班主任在教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认真把握。本文主要从在班级中建立德育观念、在生活中挖掘德育元素、在校园中营造德育氛围等方面探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教学方式
德育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非常关注的教育内容,在学生的初中生涯中,德育教学的重任一般会落在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在负责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过程中,便需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在班级中建立德育观念
我作为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会在班级中建立德育观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对于班级中德育观念的建立,我会通过与同学共同商议的方式进行制定,使学生都能够信服并遵守所制定的德育观念。
如,在一次班会中,我让学生对于我们班级中的德育观念进行思考,让学生每人在纸条上写出自己认可的的德育观念,并投递上来。之后,我对学生所提出的德育观念进行总结,将学生所提出的几个高频率的德育观念整理出来,让学生从中选择四个。其中学生所提出的德育观念的词汇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自尊自爱、明辨是非、爱国爱家、勤俭节约、诚实谦逊等。之后,我将这些词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进行投票,获得票数较多的德育观念代表词汇为“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诚实谦逊,明辨是非”。于是我便在本次班会结束后,将这四个词汇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前面,让学生能够时刻谨记自己所选择的德育观念。这些德育观念也成为学生所认可的班级德育思想,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践行。由此德育观念的提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都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中的纪律和秩序,对待同学和朋友也会更加诚实,并能够客观地看待彼此之间所做事情的对错。可见,在班级中建立德育观念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带来积极的作用。
二、在生活中挖掘德育元素
作为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也需要在生活中多挖掘一些德育元素,利用生活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德育的启发。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成为品行兼备的好学生。
如,在一次班级大扫除的活动中,我给班里的学生都分配了打扫的任务,但是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位学生还在偷懒,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这时,我能够看到其他的同学对这位偷懒的同学已经产生不满的情绪,有两位同学一直在偷偷地看着那位偷懒的同学,也在小声地议论着什么。那位偷懒的同学站在一面窗户面前,一直在擦那面窗户,一会儿跟左面的同学说说话,一会儿跟右面的同学说说话,总是不能安静下来进行打扫。于是,我便走到这位学生的面前,问学生:“你们在聊什么有趣的事情啊?能不能跟老师说一说?”学生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接着说:“你看你的同伴已经擦了5扇窗户了,你可得抓紧啦,不然一会就剩下你一个人了。”通过我的提醒,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偷懒的过程已经被我发现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打扫过程中便集中精神认真与同学合作打扫卫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便从生活中挖掘了德育元素,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行,能够正确看待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践行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在校园中营造德育氛围
作为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下形成良好的品行,这也能够促进学生德育思想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班主任可以与其他班主任联合起来一起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便于其他班级的班主任一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商议过后,决定在校园的公告栏中进行德育宣传,每周选择一个德育主题,将与此主题相关的德育故事,需要学生遵守的良好行为,需要学生监督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等都在公告栏中展示出来。之后,还在教学楼的走廊处张贴了一些与诚信、爱国、节俭、重礼相关的名言警句和故事,让学生走在校园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德育氛围。由此,也能够提醒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使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并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这样便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逐渐成为言行一致的优秀少年。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在班级中为学生建立德育观念,德育观念的建立,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这样更能得到学生的信服,并让学生积极履行;还要在生活中挖掘德育元素,观察学生的生活行为,了解学生缺失的品行,并提醒学生注意,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还要在校园中营造德育氛围,通过德育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意识到良好德育品质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石建微.德育为首——初中班主任管理几点心得[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188-189.
[2]赵洪仙.浅谈初中班主任实践德育管理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