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月4期   作者:欧玲芳
[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课题;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十多年的观课、磨课等教研活动,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发扬民主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已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下的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镜子改变了什么”时,为了让学生清楚镜面对称的特征,课前就要求每位学生带一面小方镜,上课时该教师就指导学生从正面、旋转90°、180°的不同侧面进行操作,学生边比划、边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很快总结出镜面对称的特征是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仅方向发生变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带来闸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存,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教育储蓄”时,该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假设你爸爸妈妈准备六年后你上大学的费用,现有两种存款方式:一是直接存六年定期,一是先定期三年后再定三年,那么应选择何种存款方式较划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第一种方式较划算,有的说第二种较划算,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期待着老师解答。课后有些同学对该老师说:“老师,原来我们生活中的这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我现在觉得数学真实用,今后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
    该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问题(如打折销售、股票走势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探究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并主要应用于实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不应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熟情,挖据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通过他们的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探索规律”时,该教师先由小组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就不难得出:①日历中每行中的数与数之间都是连续自然数;②每一行数比它上一行对应的数多7;③日历中套边方框中9个数的和是该框正中间数的2倍。在此基础上,该教师继续提间:①这个关系对于其他方框成立吗?②这个关系对于其他日历成立吗?③除这些规律外,还能找出其他规律吗?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找出了许多日历中的规律。如方框中若框出n个数则框中上下两数的和=左右两数的和=中间这个数的2倍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有效地发挥学习的潜能。
    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件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并把重点放在对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字母表示什么”《七年级上册)时,该教师是先要求学生用火柴棒摆出正方形并从不同角度来探索和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出了4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过程, 该教师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使每一个学生发展,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困生与优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新教材设计了不少“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与想”、“议一议”等问题,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指导学困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与其他同学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例如一教师在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讨论安排他们先发言:课堂提问时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跟上教学节奏;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教师还可另外选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够做到并体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训、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之探索.《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23期.武时勇.
    [2]师生互动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10期.刘英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