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师要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为途径,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来,感受物理学习的价值以及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成长为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养;教学
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会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的理解透物理的知识以及物理学习方法。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已经趋于成熟,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化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加强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使学生从中收获科学态度与责任,向学生强调物理学习的意义以及价值,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健全的培养,并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物理学习态度。
比如,在学习“单摆”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单摆运动的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伽利略对这一运动方式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实验研究成果,并总结出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再比如,在学习“外力作用下的振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塔科马海峡大桥由于微风产生共振最终导致坍塌的事故,引起学生对共振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二、有效应用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起实验教学的应用。教师要积极挖掘可用的实验素材与实验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制定实验的流程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这两个物理现象进行实验,思考出“物体处于超重以及失重状态时的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的引导下展开探索,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认真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物理学科的特色,合理地使用实验展开教学。
三、合理使用公式推导
公式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教学方式,转而利用公式教学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在公式推导中形成对物理知识的全面认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比如,在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不应当直接给出学生动量变化的公式,而是应当首先让学生思考物理公式p=mv和Ek=mv2,鼓励学生对这两个公式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推导去得出动量变化的公式。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加入到物理探究活动中来,才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物理学习的关键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并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强调学生科学实践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响应“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强调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行为,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当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追求守恒量——能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调查的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课下通过网络、电视节目、图书馆等途径去搜集与能源相关的知识,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节约能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如何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的物理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高中物理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做足准备。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使用科学的手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来,形成科学的探究习惯,能够运用科学的目光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终身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加完善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洋. 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科学素养主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李云刚.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