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是一直变化的,在社会中存在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的,所以,也没有哪一种教育思想能够一直成为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南。因此,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应当改变传统方式下的教育理念,切实地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做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结合生活细节、信息技术,以及合理问题的学习方式下,逐步提高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施教;生活细节
无论教育理念进行如何变化,将课堂打造成理想的状态,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都是教师的殷切期望。但是,真正地达到这一状态,是需要教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细节进行优化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思想进行更新,创建更加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活动,绽放数学课堂的光彩。
一、结合生活细节,点燃学习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的许多内容都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能够丰富数学课堂的枯燥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所以,在实施数学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当从教材当中的生活内容出发,打造与实际生活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的课堂,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建立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
例如,在《认识时间》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细节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钟表”等出发,让学生在思考钟表存在的作用中,说出“时间”这一名词。随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利用时间的实例,如约定在某一特定时间见面,在特定的时间里上下学等,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紧接着,教师再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和钟表的图片,教授钟表的读法,让学生能够知道时间之间的换算规律。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一些和生活具有相关性的习题,让学生利用本节课中掌握的知识进行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可以看出,教师结合教材当中的教育元素,向学生提出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和未知问题,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从而在建立生活化的教育氛围中,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结合信息技术,突破教育重难点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场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确切地要求后,在近些年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开始尝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依靠自身的作用,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探索。而重点知识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当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能力完成对重点数学知识的学习时,也标志着学生具有了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等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知识自主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在自主浏览微课中,逐步提高对其中数学重点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分数的初步概念,以及“几分之一”的意义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后,教师将这些分数的初步概念,以及“几分之一”的意义等内容放在微课中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注意力维持情况,对微课的时长进行控制。随后,在展开施教工作时,教师将制作微课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微课的观看,逐步增强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重点知识的认知效果。
在之后教师讲解分数的初步概念,以及“几分之一”的意义等内容时,学生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认知效果,因此能够更快地了解教师的讲解,促进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有效施教。
显而易见,微课等信息技术能够成为教师开展施教工作的新宠,辅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从而在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对数学重点知识的突破性认识。
三、结合合理问题,刺激探究未知欲
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初源泉是兴趣,而学生是否能够一直维持对知识的探究动力,则依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所以,在向学生教授数学内容时,教师应当对学生数学思维结构进行分析,并以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向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刺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欲望,以便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复式统计表》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复式统计表的构成,以及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价值,教师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统计表,才可以被称为是‘复式统计表’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复式统计表的相关内容呢?”等问题。当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答案产生学习的欲望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在教材和课堂教授过程中进行答案的汲取,从而获得这些未知问题的答案,逐步提高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相关知识的学习质量。
由此看出,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教授中,合理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具有刺激性,能够让学生在探索未知数学内容上,产生认知的欲望。
四、结合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相比于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索,教师更加倾向于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所以,在目前开展小学数学学科的施教工作中,教师也对数学教育的许多方面进行改进,尽量让学生采用合作的形式,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使用合作活动时,经常出现组员划分不合理,教师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中得不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紧抓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活动的细节,尝试对以往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活动的方式进行改进,在促进合作活动优化中,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
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使用合作活动,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如学生对数学知识自主学习情况如何,学生的性格特点如何,以及学生是否擅长与人交际等,并将其作为分组的基础。其次,教师依据之前分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如某一部分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紧接着,教师结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将这些任务细分成多个小任务。紧接着,各小组按照组员的能力,进行成员任务的安排,让学生都可以在贡献力量中,提高合作活动的完成效果。随后,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合作流程,以防学生遇到问题阻碍合作的效率。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育中,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开展施教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是,教育教学方法更新的方向却是由教育理念主导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要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了解目前数学教育的改革动向,从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的更新,逐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洪彬.论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99.
[2]谢发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16-117.
[3]宋妮.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