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调整培养的方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课堂教学
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它强调教学不只是为学生传授教材上的间接经验和解题方法,最终要的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理念,让学生在思维、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上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聚焦的并不仅仅是当下的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数学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但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并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以及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进行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可以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看重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还要看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学生对待数学问题思考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了让学生逐步地寻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欲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任务的高效完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基础,实现完成构建初中数学教学任务的目的。通过有趣的问题情境创设,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以更积极自主地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学习任务的高效完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基础,进而保证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课本知识以外,还需要注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教学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进而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建立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高效完成,进而加快实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任务。
(三)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知识的总结,提升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验证一节数学课堂效率的高效与否,首先就一定要让学生深刻地明白他在课堂上都收获到了哪些知识,都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自己再进一步的巩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课堂知识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堂知识的总结,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能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根据学生对待课堂知识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进一步保证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知识点的总结,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与总结概括能力等多项综合能力,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综合性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任务,实现高效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氛围,保证学生在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以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发展,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突破,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长远的发展铺垫良好的道路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妍妍.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10):47-48.
[2]李菊平.浅谈在农村小班化背景下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10):49-50.